IDC的简介

IDC的简介,第1张

国际数据公司(IDC)是全球著名的信息技术、电信行业和消费科技咨询、顾问和活动服务专业提供商。IDC帮助IT专业人士、业务主管和投资机构制定以事实为基础的技术采购决策和业务发展战略。IDC在全球拥有超过1000名分析师,他们具有全球化、区域性和本地化的专业视角,对110多个国家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业务营销机会进行深入分析。在IDC超过48年的发展历史中,众多企业客户借助IDC的战略分析而达致关键业务目标的成功。我们的客户不仅包括全球财富500强中多家著名跨国公司, 而且包括中国本土许多行业的知名企业。IDC是IDG旗下子公司,IDG是全球领先的媒体出版、研究咨询、及会展服务公司。

IDC 是国际数据集团(IDG)的全资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科技出版,会展服务及研究咨询公司。 2009年,IDG的收入达30.5 亿美元,全球拥有将近13000名员工。作为一家私有公司,IDG创建于1964年,公司致力于提供科技信息,为人们提供资讯和分析资源,来帮助全球的人们提高生活质量。IDG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Patrick McGovern一生的兴趣都在于研究大脑和大脑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在2000年,Patrick McGovern 和他的夫人Lore Harp McGovern 赠送了一份大礼给麻省理工学院,那就是建立McGovern脑部研究所。通过对精神科学研究的不断支持,他们致力于改善人类的福利,沟通和理解。

于瑞洋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本文阐述了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历史背景、建设目标与指导原则、初步构型等。

关键词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1 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历史背景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地质资料数据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技术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期工作和基础工作,从某种程度上看地质工作的各个环节,无论是生产、科研还是管理,从本质上讲都是某种信息采集、保存、处理、研究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地质工作中,从各种地质信息数据采集到室内数据保存、整理、分析和解释,再到最终成果的存储维护、管理使用和制图出版以及科学管理和决策等诸多方面,无不与现代信息紧密相连。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现代地质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地质工作的手段和方式,拓宽了地质工作领域和内含,同时也改变了地质工作成果的内容和形式,现在的地质成果除了传统的可以用纸介质反映的文字、图件外,还有以电磁介质和光电介质存储的各种数据库、应用程序等,特别是在地质大调查工作中,地质基础数据信息的获取、管理、服务无不体现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身影,随着分布式数据库技术、WebGIS技术、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交换与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待的应用,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和服务正在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以及不同机构之间协同服务发展。

1.2 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政策背景

为加强地质资料的管理,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国务院2002年3月19日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中要求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在2003年1月3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此后,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了一批地质资料信息化工作。在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中指出“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在最近发布的《全国地质勘查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开展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并提出“建立实用、高效的地质资料采集、加工、处理、存储机制,完善国家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建设管理,实现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统一、协调和规范,搭建现代化的存储、管理软件和硬件支撑环境”的目标任务。所有的政策法规为开展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3 地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地质资料数据是各种地质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成千上万地质工作者的劳动结晶,具有形成成本高、应用范围广、可反复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潜力巨大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累计投入地勘费5000余亿元,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数据,通过对丰富的地质资料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表明,即使按最小价值计算,地质图的价值是填图成本的25~36倍。大庆石油管理局近年来通过对100多口井资料的开发利用,扩大了石油储量2亿吨,为国家节省勘探费用30亿元。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地质资料数据的服务领域日趋广泛,从矿产资源勘察到地球科学研究,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从增强国防建设到保护生态环境都需要地质资料数据提供基础信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地质资料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4 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技术已基本成熟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高性能的信息存储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WEBGIS技术、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交换与传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地质资料数据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机构以及不同区域的共享与服务成为可能。同时,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推进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建立了包括1:2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化探数据库在内的几十个大型基础数据库,新形成的地质资料数据全部汇交电子文档,原来的纸质资料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下,全国地质资料馆正在组织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这些工作成果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地质资料数据资源,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现状

2.1 组织管理机构

2.1.1 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及组织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由国务院和省(区、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两级行政管理,设立了政府所属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及委托保管机构,负责保管向国家汇交的地质资料。在基层地勘单位,由地质资料(档案)馆(室)保管原始、实物和成果地质资料。全国的地质资料管理已形成政府管理与基层地勘单位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1.2 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及组织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大体上包括两种,一种是政府所属的馆藏机构,此类机构主要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地质资料馆组成;另一种是实行委托保管的馆藏机构,此类机构主要由各行业、工业部门自己成立的馆藏机构。

全国地质资料馆前身是地质部资料司,成立于1952年。目前,全国馆主要由资料收整室、资料馆藏室、资料服务处三个处室组成,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服务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地质调查资料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发展中心”)及其下属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局六大地质调查中心(天津、沈阳、南京、宜昌、成都、西安)是资料的管理单位。

2.2 馆藏情况

2.2.1 全国地质资料馆及省级地质资料馆馆藏情况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纸质资料约11万种,电子资料数据量超过4.6TB,这部分资料以矿产勘查类为多数,占总量60%,地质科学研究、物化遥勘查、水工环勘查和区域调查各占13.5%,11.6%,8.5%和6.1%。电子资料包括电子文档、数据库、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测绘数据(购买或交换形成)等。

2.2.2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管理部门馆藏情况

中国地质调查局各资料管理单位馆藏各类资料累计约26万种,其中成果地质调查资料4000多种,此外还收藏了大量的其他地质资料、地质科技档案、地形图、地质参考文献等。

除了传统的地质资料外,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各类基础地质数据库也在发展中心保管,目前,发展中心保管的数据库包括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国或分省的1:500万、1:250万、1:50万、1:25万、1:20万、1:5万系列比例尺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钻孔地质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等。

2.3 存在问题及分析

2.3.1 馆藏机构数字资源不足

电子文档汇交问题严重。一是汇交率低;二是汇交质量较差,没有按照格式标准的要求进行汇交、汇交内容不齐全。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地质大调查项目的开展,地学数据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海量数据信息的汇交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长周期建设的数据库,其阶段性成果的汇交和服务,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

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多年的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全国地质资料馆仅完成约2.2万种,还有大量的地质资料需要数字化。馆藏机构数字资源不足,难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服务,影响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2.3.2 资料数据共享技术与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地质资料数据的共享和社会化服务是地质工作者的长期愿望,但由于管理体制和技术上的原因,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技术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步履维艰。最近几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批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数据初步实现了社会化共享,向社会开放了部分公开性地质成果资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尽管在应用网格技术实现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仅仅是初步的;总体上看,地质资料数据的服务共享、技术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现有的服务方式包括手工方式、离线方式、等待用户上门方式、会议推广服务等方式。服务范围小、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成本高、服务周期长、效率低下、数据服务内容简单,资料数据共享服务是个别的、不系统的、数据的公开程度和数据共享的广泛性还十分有限。

2.3.3 馆藏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队伍力量薄弱,加工处理能力不强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及各省(市、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设施的建设。但是,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特别是提供网络服务的信息服务设施欠缺,大大降低了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地质资料服务国家级别的全国地质资料馆面临无独立服务场所的窘境。

地质资料数据的现代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一些综合性人才进行服务,这是由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服务趋势决定的。但由于编制和经费的限制,全国地质资料保管与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相当缺乏,人员的年龄与专业结构不是特别合理,学历和专业也有一定程度的限制,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尤其短缺。这种现状大大制约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阻碍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降低了地质资料的利用率,削弱了地质资料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

受资料馆工作人员数量、素质等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深入开展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对需求调研不够。现有的成果不能及时向社会发布,加工处理等相关需求不能及时满足,服务水平低,只能维持日常工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资料工作带来了的巨大变化。

2.3.4 数据资源分散,需从国家层面上进行数据整合与协调

地质资料数据是全国地勘行业数万(鼎盛时期达数十万人)地质工作者长期野外调查、勘查的成果,其生产过程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特点,决定了生产、管理是分散的。地质资料数据分布于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内的全国地矿行业,冶金、有色、石油、煤炭、建材、化工、核工业、武警黄金指挥部等产业部门。传统条块分割的体制决定了海量的地质资料数据基本上只为本行业、本部门或单位所拥有和使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存在着管理上、体制上的障碍,造成工作的低水平重复和大量资源的浪费。

2.3.5 资料数据共享机制有待建立与完善

许多地质资料数据涉及保密问题,有关保密的规定没能形成一套有效的密级升降与解密的评估体系,限制了资料数据作用的有效发挥;对地质资料数据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定位和科学评估体系;法规体系不健全导致社会约束力不强,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使得地质资料数据的生产者、拥有者、管理者、用户的责、权、利关系不明,各方权益得不到合理保护,资料数据共享的积极性不高,共享观念淡薄,数据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对于共享数据的分类、有偿服务的原则、涉及数据服务的若干单位之间的关系、数据更新与维护的机制等有关数据服务的基本问题尚需解决。

3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指导原则

3.1 总体目标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各类地质工作所形成的地质资料数据为核心,以实现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共享为导向(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具有地质资料数据收集、保管、综合研究与分析和社会化服务等功能的国家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管理体系,实现国家地质资料数据的一体化组织管理与社会共享,推进地质资料数据开发利用,为国土资源管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信息和交换平台。

3.2 指导原则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软硬件环境同步实施,软件适当超前;由易到难,急用先行”的指导原则。

4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初步构想

4.1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机构构想

4.1.1 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构成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模式为两级馆藏机构,特殊地质资料执行委托保管,根据现行的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模式,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应由多个地质资料保管单位构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由“中心(国家级)——分中心(省级、行业、专业)”组成的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管理体制,既要由实质的地质资料数据管理与服务机构(即单位实体)又要由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联通的虚拟的地质资料数据目录、信息中心,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体负责地质资料数据收集、保存和开发服务等工作。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应依托全国地质资料馆,建立包括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等单位在内的核心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由省级、行业及各专业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等单位组成的外围层;形成国家级地质资料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体系。

4.1.2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机构构成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核心业务是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和服务,在业务方面至少应由下面几部分构成:

地质资料数据情报机构:收集地质资料与数据形成与管理信息,同时收集数据中心无法直接保管的地学资料与数据的形成、保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信息。

地质资料数据收集保管机构:收集和保管数据中心所管理的各种地质资料与数据,并对地学数据进行维护与更新。

地质资料数据加工与服务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对数据中心保管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地质资料数据综合研究机构: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地质资料与数据的需求开展综合研究,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行政管理机构:保证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

辅助机构:为各项业务工作提供辅助保障工作。

4.2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工作内容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是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和部门很多,具体来说至少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4.2.1 基础设施的建设

地质资料数据的社会化服务与资源共享需要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化服务需要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这就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机构的设施和功能,从根本上改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从地质资料信息的接收、验收、整理、存储、保管、服务等功能方面考虑所需要的设施和设备需求,保证管理机构能真正地发挥其各项功能。

4.2.2 数据资源建设

数据中心的所有业务均是围绕地质资料数据开展的,数字资源是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是数据中心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充足的数据资源,才能有力地促进地质资料数据的社会化服务。因此,应按照统一标准、重点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快加强地质数据资源建设,基本完成主要资源的数字化原始积累,规范资源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更新、研究应用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现代化的资源存储、管理的软件和硬件支撑环境,建立高素质的管理、业务队伍。

4.2.3 标准化建设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我国地质资料与地学数据交流的平台和纽带,缺乏标准化就无法实现资料数据的交换和真正的资源共享,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地区地质资料数据分中心(省级)、行业分中心和专业分中心数据交换与共享方面的制度与标准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实现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统一、协调和规范化管理。

4.2.4 资料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的窗口,没有共享平台,众多的资料数据将无法通过数据中心向社会提供服务。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上进行对各种资料数据进行整合、协调与管理,通过各部门、单位之间的数据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变分散、独立、局部的数据资源为完整的、系统的和整体的国家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的数据共享与服务,使数据资源得到增值。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基础上,通过网络链接各个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门户和服务平台,最终形成一个依托公共网的、虚实相结合的多级地质资料数据共享交换网络体系,为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撑,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管理打好基础。

4.2.5 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理论研究

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管理已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地质工作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地质资料与数据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需要有新的管理方法和理论来指导。通过管理理论的研究,科学地指导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管理事业的发展。

大厂掀起“养机”浪潮

在新基建的浪潮中,腾讯、阿里等大厂纷纷投入千亿布局建造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大厂为了“养机”也动用了各种新技术。数据中心作为基础设施,之前 一直在底层无人问津,不过随着数字化的快速推进,数据中心的变化将更能体现新基建“基建+科技”的内涵。对于数据中心而言,进行技术创新,能够合理存储和处理数据,满足上层需求,支撑数字经济腾飞,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

下一波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随着大厂的建设提速,国内数据中心遍地开花。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2020年全球IDC处理的数据流量将达到15.3ZB,占全球产生的流量99.35%;从数据可知IDC主导着全球的数据流量处理。

现在数据中心向着空间集约化、单机大型化的方向发展。超大规模的大型数据中心在2019年末增至504个,还有151个处于不同建设阶段的数据中心。集约化的发展使得单体机房的利用率得以提升,有助于发挥规模效应,降低前期建设成本以及后期运营成本,对于大公司来说,头部效应会更加明显。

数据中心发展过程中的痛点

1.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背后是惊人的耗电量。

服务器年功耗连续上升,机柜功率不足的老旧机房为了不掉电,以至于通过空置机位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造成了空间的利用率低,也会造成电力利用率的下降,同时还形成不必要的浪费。据预测,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为2962亿千瓦时[3] ,超越三峡发电量,所以说解决能耗问题刻不容缓。

2.   数据中心安全运行指标与日俱增

数据中心需要完善的安全出入管理规定和消防系统、以及具备事故应急和人员安全应急流程制定的能力。保证所有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的同时,还需要及时对所有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

3.   令人崩溃的运维

半夜故障工单催人醒,处理不慎易进坑。日常巡检是数据中心运维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运维人员日复一日,重复上千次抄表中保持警觉性发现设备存在的隐患。纯粹依靠人力并非行业发展所需,日常运维应借助合适的辅助工具,让有限的人力摆脱机械性的工作。

那么如何让数据中心做到绿色发展,智能规划,轻松运维?Hightopo 和国内其他公司都在积极的回答这个问题。

建立可视化的运维管理平台 痛点迎刃而解

可视化重塑数据中心机房

针对数据中心系统复杂、多场景和动态性的特点。以 HTML5 的 WebGL 标准实现  3D 的图形渲染技术,以及基于浏览器内核嵌入到小程序实现更方便传播。并采用hightopo轻量架构使其支持跨平台展示,实现多端口海量数据的分析。

数据中心环境可视化

利用3D仿真技术,对机房内多种设备进行建模,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以及全生命周期维护。同样为了确保数据中心机房正常运转,运维系统也具备烟雾温湿监控、动力监控、门禁等监控功能,实时监测机房内部环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可远程控制系统调控运行状态。

资产与能耗管理可视化

为了解决数据中心能耗过大的问题,系统对数据中心整体环境的年度用电量、机柜租用率、楼宇IT用电量、柴油发电机、电气容量等进行实时监控并提供相关历史数据,方便管理者进行节能调整。还支持对资产准确定位,记录设备型号和状态,确保机柜高使用率,避免资源浪费,细化运维能节省约20%的总运营成本。

可视化运维管理

通过可视化管理,改变数据中心的运维模式。管理者可通过线上监控系统了解设备健康状况,可远程查看机柜的检修记录、履历信息和历史故障,为评估设备安全提供了直观的数据基础。运维人员摆脱了机械性的工作,缓解运维压力。同时也对数据中心人员分配提供了人性化的方案。

迎接智能运维时代

由于边缘计算和5G的大带宽所产生的巨额流量使得数据中心建设遍地开花,大规模且密集的IDC更需要精细、自动、可视化的管理。正如 Hightopo 所提供的数据中心机房可视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能耗、运维、和人力资源上做到精细化管理,使其走向节能增效的发展道路。在数字经济腾飞的时代下,数据中心可视化改造更应未雨绸缪。

参考资料:  官网——Web组态  

                  百度百科——图扑软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7281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