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基建的浪潮中,腾讯、阿里等大厂纷纷投入千亿布局建造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大厂为了“养机”也动用了各种新技术。数据中心作为基础设施,之前 一直在底层无人问津,不过随着数字化的快速推进,数据中心的变化将更能体现新基建“基建+科技”的内涵。对于数据中心而言,进行技术创新,能够合理存储和处理数据,满足上层需求,支撑数字经济腾飞,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
下一波技术创新的制高点随着大厂的建设提速,国内数据中心遍地开花。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2020年全球IDC处理的数据流量将达到15.3ZB,占全球产生的流量99.35%;从数据可知IDC主导着全球的数据流量处理。
现在数据中心向着空间集约化、单机大型化的方向发展。超大规模的大型数据中心在2019年末增至504个,还有151个处于不同建设阶段的数据中心。集约化的发展使得单体机房的利用率得以提升,有助于发挥规模效应,降低前期建设成本以及后期运营成本,对于大公司来说,头部效应会更加明显。
数据中心发展过程中的痛点1.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背后是惊人的耗电量。
服务器年功耗连续上升,机柜功率不足的老旧机房为了不掉电,以至于通过空置机位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造成了空间的利用率低,也会造成电力利用率的下降,同时还形成不必要的浪费。据预测,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为2962亿千瓦时[3] ,超越三峡发电量,所以说解决能耗问题刻不容缓。
2. 数据中心安全运行指标与日俱增
数据中心需要完善的安全出入管理规定和消防系统、以及具备事故应急和人员安全应急流程制定的能力。保证所有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的同时,还需要及时对所有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
3. 令人崩溃的运维
半夜故障工单催人醒,处理不慎易进坑。日常巡检是数据中心运维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运维人员日复一日,重复上千次抄表中保持警觉性发现设备存在的隐患。纯粹依靠人力并非行业发展所需,日常运维应借助合适的辅助工具,让有限的人力摆脱机械性的工作。
那么如何让数据中心做到绿色发展,智能规划,轻松运维?Hightopo 和国内其他公司都在积极的回答这个问题。
建立可视化的运维管理平台 痛点迎刃而解可视化重塑数据中心机房
针对数据中心系统复杂、多场景和动态性的特点。以 HTML5 的 WebGL 标准实现 3D 的图形渲染技术,以及基于浏览器内核嵌入到小程序实现更方便传播。并采用hightopo轻量架构使其支持跨平台展示,实现多端口海量数据的分析。
数据中心环境可视化
利用3D仿真技术,对机房内多种设备进行建模,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以及全生命周期维护。同样为了确保数据中心机房正常运转,运维系统也具备烟雾温湿监控、动力监控、门禁等监控功能,实时监测机房内部环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可远程控制系统调控运行状态。
资产与能耗管理可视化
为了解决数据中心能耗过大的问题,系统对数据中心整体环境的年度用电量、机柜租用率、楼宇IT用电量、柴油发电机、电气容量等进行实时监控并提供相关历史数据,方便管理者进行节能调整。还支持对资产准确定位,记录设备型号和状态,确保机柜高使用率,避免资源浪费,细化运维能节省约20%的总运营成本。
可视化运维管理
通过可视化管理,改变数据中心的运维模式。管理者可通过线上监控系统了解设备健康状况,可远程查看机柜的检修记录、履历信息和历史故障,为评估设备安全提供了直观的数据基础。运维人员摆脱了机械性的工作,缓解运维压力。同时也对数据中心人员分配提供了人性化的方案。
迎接智能运维时代由于边缘计算和5G的大带宽所产生的巨额流量使得数据中心建设遍地开花,大规模且密集的IDC更需要精细、自动、可视化的管理。正如 Hightopo 所提供的数据中心机房可视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能耗、运维、和人力资源上做到精细化管理,使其走向节能增效的发展道路。在数字经济腾飞的时代下,数据中心可视化改造更应未雨绸缪。
参考资料: 官网——Web组态
百度百科——图扑软件
四个发展阶段接特点:
1、第一个发展阶段:1946-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的时代。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它由冯·诺依曼设计的。占地170平方,150KW。运算速度慢还没有人快。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第二个发展阶段:1956-1964年晶体管的计算机时代:操作系统。
3、第三个发展阶段:1964-1970年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1964-1965)(1965-1970)
4、第四个发展阶段:1970-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
分类:
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元器件来划分的。分别为:
1、第一代:电子管。
2、第二代:晶本管。
3、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4、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5、第五代:智能计算机(未来)。
三、电子计算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巨型化、微型网、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扩展资料:
巨型化是为了适应尖端科学技术的需要,发展高速度、大存储容量和功能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在军事和科研教育方面对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运行速度等要求会越来越高。此外计算机的功能更加多元化。
多媒体化:传统的计算机处理的信息主要是字符和数字。事实上,人们更习惯的是图片、文字、声音、像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多媒体技术可以集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文字为一体,使信息处理的对象和内容更加接近真实世界。
网络化: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从此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化彻底改变了人类世界,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OICQ、微博等),教育资源共享(文献查阅、远程教育等)、信息查阅共享(百度、谷歌)等。
特别是无线网络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人们使用网络的便捷性,未来计算机将会进一步向网络化方面发展。
计算机人工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功能和运行速度,但与人脑相比,其智能化和逻辑能力仍有待提高。
人类不断在探索如何让计算机能够更好的反应人类思维,使计算机能够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可以通过思考与人类沟通交流,抛弃以往的依靠通过编码程序来运行计算机的方法,直接对计算机发出指令。
随着微型处理器(CPU)的出现,计算机中开始使用微型处理器,使计算机体积缩小了,成本降低了。另一方面,软件行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计算机内部操作系统的便捷度,计算机外部设备也趋于完善。
计算机理论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促使微型计算机很快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部门中,并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必须品。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的缩小,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平板电脑体积逐步微型化,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因此,未来计算机仍会不断趋于微型化,体积将越来越小。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发展中的产物,它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比如用户键入一条简单的命令就能自动完成复杂的功能,这就是操作系统帮助的结果。
二是统一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以便充分、合理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率。操作系统通常应包括下列五大功能模块:
(1)处理器管理:当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时,解决处理器(CPU)时间的分配问题。
(2)作业管理:完成某个独立任务的程序及其所需的数据组成一个作业。作业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计算机的界面使其方便地运行自己的作业,并对所有进入系统的作业进行调度和控制,尽可能高效地利用整个系统的资源。
(3)存储器管理:为各个程序及其使用的数据分配存储空间,并保证它们互不干扰。
(4)设备管理:根据用户提出使用设备的请求进行设备分配,同时还能随时接收设备的请求(称为中断),如要求输入信息。
(5)文件管理:主要负责文件的存储、检索、共享和保护,为用户提供文件操作的方便。
操作系统的种类繁多,依其功能和特性分为分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等;依同时管理用户数的多少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适合管理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网络操作系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计算机
使用Windows NT的服务器伴随服务器概念的诞生,小组服务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发展力量,无论是在486处理器刚刚诞生的年月,还是今天P4 CPU流行的日子,小组服务器(单路服务器)凭借出色的性能价格比,牢牢占据了低端服务器市场。它的使命也从最初NetWare系统下纯粹的文件共享服务上升到复杂服务供应体,文件、打印、邮件、代理、数据库等中小企业用户可能用的都成为小组服务器提供的项目。
I/O进步
文件服务器是最经典的服务器之一,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它并没有被所谓的FTP、数据库等服务器所代替,反而借助操作系统的支持,焕发了新的魅力。在NetWare年代,一台486处理器的服务器,配备一块10M网卡,就能给超过100个用户提供出色的文件服务性能,可是在Windows年代,动辄数百兆的数据已经将100M网络的小组文件服务器逼上“梁山”,虽然处理器的频率成百倍的提升,可千兆网络环境却成为小组服务器永远的痛。
因为在小组服务器的发展史上,一直出于降低价格的目的进行研发,那些“真正”拥有服务器完善 I/O系统的芯片组,产品高高在上的价格限制了他们“小组化”的步伐基于台式机系统进行开发的小组服务器先天不足,根本无法提供完善的I/O系统。千兆网络、高性能存储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好在Intel迅速认识到这一点,借助新一代处理器的推出,将i875P芯片组推上了小组服务器/工作站的位置,它凭借独立CSA通道和Serial ATA RAID系统,终于克服了小组服务器徘徊已久的障碍,I/O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千兆网络环境和高性能存储。
解决了小组服务器存储和传输通道上的障碍,新一代的小组服务器在文件、打印等服务中已经比上一代的小组服务器有了质的进步。
计算能力的进步
虽然邮件、数据库等应用是近年来才逐渐在小组服务器上得到应用,但是发展势头之猛烈,是当初小组服务器诞生之初无法想象的。他们有效地利用了小组服务器日渐高涨的产品性能,充分发掘了应用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影响服务器整体处理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味提升处理器的主频并不能给用户带来最终性能提升的感觉,特别是针对那些并发进程多,单一进程尺寸小,但是需要服务器根据进程的需求运行查询、排序、记录、反馈等多种任务。其实从这一系列的动作里,我们看到了数据提交到网卡→内存→处理器→硬盘→处理器→内存→网卡的全部过程,这是服务器典型的工作状态,是我们经常谈到的服务器I/O体系。这时无论在哪一个环节出现了瓶颈效应,都会严重拖慢进程的脚步,早期的小组服务器和中高端服务器最大的差异也就在此。
而新的一代小组服务器已经向中高端服务器提出了挑战,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昨天的小组服务器、今天的小组服务器、今天的部门级服务器各个环节的差异。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一代的P4服务器已经全面超越了早期的小组服务器,甚至在某些方面对部门级服务器也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在I/O性能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小组服务器高性能的身影。
殊路同归的管理
在中高端服务器领域,管理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项目,无论是基于硬件体系的管理维护性设置,还是在网络上对服务器进行全面的监控,它已成为体现服务器水准的一个标志。可惜的是,因为不同厂商都是依照自身多年的发展,监控体系各自为政,而且多数是专有系统,自然成本高居不下。在价格拼刺刀的小组服务器中使用完善的监控管理技术似乎成为了一种奢望,这点在早期的产品中尤为明显。
但是在小组服务器中,因为Intel的大力支持和发展,几乎所有的主板厂商都开始采用Intel Heccta management controller技术,配合Intel网卡,可以对小组服务器也实现基本的监控功能。
低端技术的蔓延
高端服务器技术下嫁小组服务器还能让人理解,可是低端技术上攀的方式,恐怕也只有这个创新的年代才会出现。在存储领域,超过40根信号线的排线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IDE硬盘需要40/80针的数据线,SCSI更需要68针的混编线才能提供超过SCSI 320的速率,这些宽宽的排线在服务器机箱里盘根错节,既不美观,也严重阻碍了散热。甚至在厂商那里,如何捆扎和布置排线都由服务器研发部门的专门小组来解决。
当Serial ATA来的时候,虽然是取代IDE的技术,但是它带来的串行化趋势却在中低端服务器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连接4块Serial ATA硬盘竟然只有细细的几根电缆,而且允许的长度也超过了40/80针的排线,因此在小组服务器里,我们也看到了整齐、漂亮的布线。而且Serial ATA硬盘背板技术得到了改进,可以配合独立背板技术实现热交换,热插拔SCSI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当Intel在推出ICH5南桥的时候,具有一个ICH5R版本,提供了SATA RAID on Chip技术,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的创新,毕竟SCSI RAID on Chip技术在前,可是廉价的成本为小组服务器提供RAID 0、1、0+1,在之前只能通过IDE RAID卡实现,而Serial ATA的扩展能力也非IDE可比,因此在全面占领小组服务器的基础上,一定能向上蔓延到部门级服务器中。
2003年9月,记录着小组服务器在《计算机世界》评测实验室的一次盛会,8位来自不同厂商的“选手”,给我们带来新一代小组服务器全面的精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