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未知物进行定性分析的依据是什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对一个未知物进行定性分析的依据是什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第1张

未知物定性分析方法:

多种试验技术可以用来帮助失效分析师确定失效原因。失效分析师根据专业知识,联合运用各种实验技术分析断裂源处的失效起因、材料异常、操作损害。为避免争论,通常有必要使用现代试验工具,寻找支持简单试验得出结果的进一步的证据。失效分析师的才能在于选择正确类型的测试和检查,开展这些测试和检查的顺序也很重要。

1、视觉检查

视觉检查是失效分析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有经验的人员凭借肉眼仔细检查失效零部件的缺陷可以得到大量信息。可能通过研究断口表面首选大概确定失效类型(塑性、脆性、疲劳等等),也有可能通过研究断口形貌定位裂纹起源位置。

检查断口起源和纵剖面组织会提供引起裂纹萌生的异常或损伤的线索,常用体视显微镜和放大镜协助肉眼寻找细节线索。

2、无损检测

对失效部件进行无损检测,并结合未使用的部件的检测结果,可以提供缺陷类型信息、从部件生产阶段上遗留下来的缺陷和服役期间缺陷的产生。渗透检测、射线检测、超声检测是提供这些信息的有效技术。无损检测的目的是分析一些迹象,并且区分主要缺陷与二次损伤。若需要,残余应力测量也会给出有用的信息。

3、断口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由于具有大的景深和分辨率,因此是失效分析的重要工具并且被誉为失效分析师的眼睛。通过SME进行断口检查,失效模式、裂纹起源、引起失效的异常等等可以准确定义。在部件自由表面产生的缺陷,由于SEM具有高的景深,裂纹起源处和断裂特征可以同时检查以确定损伤类型和裂纹萌生处的异常。

4、显微分析

能谱分析设备,作为所有现代SEM可用的附件,可以用来分析失效件的材料成分,以确定可能在起源处出现的杂质、渣坑、腐蚀产物、外来沉积等物质的组成元素。在粗糙表面产生的分析信息应小心使用,根据EDS产生的成分信息的分析特点,如波谱分析(WDS)的互补技术可以用来分析EDS能谱中能级重合的元素,如含钼合金中的硫。电子探针(EPMA)是定量分析微观结构特征的极有用的技术。电子探针产生的感兴趣位置的X射线图像,如渣坑、腐蚀产物、氧化物等等,为定义感兴趣特征区域的源或机理的信息。俄歇电子谱(AES)是一项极好的技术,用于原位定义断口试样上的脆性特征。由磷、锡、砷、锑在原奥氏体晶界偏析引起的回火脆性和由硫在原奥氏体晶界处析出的脆性硫化物,是非常多可以用AES明显识别的情况中的两种。

5、化学分析

在材料成分与规定有一定程度偏差是主要失效原因的情况下,有必要精确确定失效组分的组成。有很多基于原子吸收和发射原理的分析方法都可以用于元素含量的估测,在含量为百分之几十至十亿分之几的范围内。

X射线荧光谱分析方法(XRF)用于工厂分析而控制熔体成分和原材料分析,因为这种方法容易同时分析一个固体样品上的大量元素。原子吸收光谱和它的现代变种广泛用于精确测试,特别是对于痕量元素的分析。氢、氧、氮通过真空和惰性气体熔融技术,碳和硫通过燃烧方法。

6、微观组织检测

失效件的微观组织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众所周知微观组织决定了力学性能以及金属材料的断裂行为,这又与成分、热处理过程相关。通过仔细研究微观结构,可能找到成分设计、工艺、热处理的缺点。微观结构损害在很多情况下不是非常明显,因此一个失效分析师必须受训以确定他们。晶界薄膜和孔洞、不合适的第二相分布、脆性相的存在、表面损伤(由氧化、腐蚀、磨损和侵蚀)、非金属夹杂、缩孔等等,是可以较容易通过金相检查确定的缺陷中的一些。有时,可能有必要通过一些材料特定的测试,寻找所观察到不正常微观组织的支持和确定性的证据。失效分析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情况,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和放大倍数不适合检查特别细小的微观组织细节。例如,残余奥氏体在板条边界处转化为碳化物引起时效马氏体脆性,或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析出的γ′相在高的工作温度暴露,这些情况的学习有必要使用高分辨率技术例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SEM也可以用于研究细小的微观组织特征,当感兴趣区域的对比度可以通过背散射电子图像获取或者深腐蚀技术。

7、机械测试

尽管机械测试很少被当做失效分析过程中的一个需求,但特定的测试仍是有必要的,它可以用于产生支持案例失效分析的一些数据。硬度测量,操作简单并且对制样要求最低,可以提供因微观结构变化引起的性能变化的信息。感兴趣的微观结构特征处测量微观硬度对于失效分析是及其有用的。

8、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失效分析的最关键步骤是对使用各种实验技术产生的数据的解释。有必要(a)列出产生的所有数据,(b)基于科学原则分析数据,(c)在证据或确认实验的基础上消除貌似矛盾的原因,(d)考虑断裂模式的所有可能原因,(e)最终确认最可能的失效原因。一旦确认了失效原因,特定的补救方法也就比较明显,最合理的补救方法应被设计者、制造者和用户采用。

11月24日,万众瞩目的“嫦娥五号”一飞冲天,成功登月,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2公斤左右的月球土壤样品在内蒙古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这不仅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取得巨大飞跃,而中国也将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全世界第三个从月球带回月壤样品的国家。

中国嫦娥带回的月壤为何如此珍贵?为什么所有国家都想要?氦-3又是什么宝物?为何说会引发下一次工业革命?

人类如果想要走出太阳系,那必须先能够在月亮上生存下去,这铁定是将来航天航空发展的最基本目标,谁能抢先研究月球土壤,谁就能提前抢得先机。氦-3则是核聚变反应的最理想原材料,不会产生辐射。也许下一次工业革命,就隐藏在这些月壤里。

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先后进行了7次载人登月,成功了6次,一共带回了超过382千克的月球土壤。前苏联3次登月总计带回约330克的月壤。嫦娥五号此次从月球带回2千克的月壤,已经让我国成为排名第二国家,珍贵的月亮“土特产”为我们了解月球,认识地月系统,提供非常宝贵的数据支持。

月球化学的研究技术手段有哪些?NTEK带您了解月壤元素分析的常用技术手段:

快速无损定性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仪

在不破坏材料的情况下,X射线照射在样品表面,样品中元素的内层电子向外跃迁,被激发电子返回基态的时候,放射出次级X射线(荧光),不同元素的特征X射线具有不同的能量或波长,根据不同的特征X射线实现对材料的元素分析。在月壤分析中,可以在不破坏月壤样品的情况下对元素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是月壤元素分析必不可少的设备。

微痕量元素的定量分析——ICP-OES

材料产品经过硝酸、盐酸等强酸的消解,成为水溶液后,在最高10000K温度的等离子体中原子化、离子化,检测元素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元素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实现微量和痕量级分析。通过XRF对月壤元素进行定性分析后,可以通过ICP-OES对月壤中微量元素进行定量分析,确认月壤中元素的精确含量。

探究月壤的晶体结构——X射线衍射仪(XRD)

XRF、ICP-OES等仪器可以分析出材料的元素组成,但是无法对材料中元素的存在状态和化合物信息进行分析。X射线衍射仪可实现材料相的定性、定量和晶粒尺寸等物理量的分析测定。将材料成分中化合物含量、结构等一一分析出来。通过X射线衍射仪可对月壤中矿物种类、含量和晶体结果完整的呈现给您。

月壤材料化合物的含量分析——GC-MS仪器

气相色谱具有极强的分离能力,质谱对未知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鉴定能力,且灵敏度极高。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材料中的有机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材料中有机物的含量,帮助材料主成分的定量。通过GC-MS分析,可以检测月壤中部分化合物的含量,助力全面解析月壤成分。

探究分析月壤材料的显微结构——SEM/EDS仪器

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 SEM/EDS ) SEM是用细聚焦的高能电子束轰击试样表面,通过电子与试样相互作用产生的二次电子,背闪射电子信息可对月壤中矿物质进行形貌观察。

EDS通过测量电子与试样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特征X射线,根据被激发的X射线光子的能量对月壤中物质进行元素定性分析,并根据X射线强度进行元素定量分析。

探究月壤材料的分子结构——FTIR仪器

FTIR一般指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其原理是物质分子中的基团吸收红外光,产生特征红外吸收谱带,通过这些特征红外吸收谱带进行可对月壤中物质进行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定性分析。

月壤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热重分析仪(TGA)

TGA法是测量样品质量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分析热重曲线,我们可以知道月壤中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的组成、热稳定性、热分解情况及生成的产物与质量相联系的信息。

探究月壤的热力学性能——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DSC是研究在温度程序控制下物质随温度的变化其物理量的变化,即通过程序控制温度的变化,在温度变化的同时,测量试样和参比物的功率差与温度的关系。此法可以用来研究月壤中物质的分子结构、聚集态结构。并可针对月壤中单一物质进行分析其熔点,结晶度,玻璃化转变温度,氧化诱导时间,比热容,纯度等。

月球的 探索 只是我们迈出去的一步,人类将走的更远。月壤分析研究当然不局限于以上分析仪器,从嫦娥升空奔月、落地勘探、月壤采集到返回地球,全过程使用了许多科学仪器,帮助人类了解、 探索 月球及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

摘 要 运用 X 射线衍射分析( XRD) 、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 SEM-EDX) 和光学显微镜等技术,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准格尔矿区6 号巨厚煤层中发现了超常富集的勃姆石及其特殊的矿物组合,勃姆石含量可高达13. 1%,与勃姆石伴生的矿物有磷锶铝石、锆石、金红石、菱铁矿、方铅矿、硒铅矿和硒方铅矿。重矿物的组合特征与华北地区本溪组铝土矿中的重矿物组合特征相似,高含量的勃姆石主要来源于聚煤盆地北偏东方向本溪组风化壳铝土矿,三水铝石以胶体溶液的形式从铝土矿中被短距离带入泥炭沼泽中,在泥炭聚积阶段和成岩作用早期经压实作用脱水凝聚而形成勃姆石。

任德贻煤岩学和煤地球化学论文选辑

煤中矿物是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成因角度来看,煤中矿物的成分和特征,既反映聚煤环境的地质背景,有时又反映煤层形成后所经历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有助于阐明煤层的成因、煤化作用、区域地质历史演化等基本理论问题( Ward,2002) 。从煤的利用角度看,煤中矿物含量直接影响煤发热量的高低和煤的加工利用特性( 韩德馨,1996) ,也是在炼焦冶金过程中造成磨损、腐蚀、污染的主要来源。另外,煤中大部分微量有害元素的含量、存在形式及其对环境的污染也与煤中矿物有关( Vassilev et al. ,1994) ,矿物是煤中微量元素的主要载体( 唐修义等,2004) 。Gupta 等( 1999) 认为,煤利用过程中大部分问题是煤中矿物引起的,而不是煤中的有机显微组分。另一方面,煤中所富集的达到工业品位要求的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是伴生的有用矿产,有的矿物在煤炭利用加工过程中能起催化作用,提高了煤的经济技术价值。因此,对煤中矿物的成分、含量、成因和赋存状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煤中发现的矿物

煤中矿物主要有石英、黏土矿物( 主要是高岭石、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 、碳酸盐矿物( 菱铁矿、方解石、白云石) 、硫化物矿物( 如黄铁矿) ( Ward,1978,2002Harvey et al. ,1986Palmer et al. ,1996) 。国内外学者对煤中矿物,特别是这 4 大类矿物的赋存特征和地质成因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Martinez-Tarazona et al. ,1992Patterson et al. ,1994黄文辉等,1999Hower et al. ,2001Ward,2002Dai et al. ,2003) ,并运用低温灰化、X 射线衍射、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等方法发现了煤中许多痕量矿物,如独居石、锆石、纤磷钙铝石、水绿矾、胶磷矿、铬铅矿等( Querol et al. ,1997Rao et al. ,1997Ward,1989Dill et al. ,1999Vassilevet al. ,1998Li et al. ,2001丁振华等,2002) 。根据 Finkelman( 1981) 的资料,煤中已鉴定出的矿物达 125 种以上Bouka 等( 2000) 认为煤中可能存在 145 种矿物唐修义等( 2004) 汇总了国内外文献报道,列出了煤中可以鉴定出的 201 种晶体矿物。

根据前人的研究资料,煤中发现的氢氧化物矿物有: 褐铁矿、铝土矿、针铁矿、纤铁矿、硬水铝石、三水铝石、勃姆石、黑锌锰矿、水镁石,羟钙石。其中褐铁矿、铝土矿、针铁矿在煤中常见,对其成因也有较多的研究( Dill et al. ,1999) 纤铁矿在煤中较少见,主要存在于泥炭中( Bouka et al. ,1997) 硬水铝石在煤中含量较低,主要存在于有火山灰层夹矸的煤层中,且主要在火山灰层夹矸中( Burger et al. ,1971) 三水铝石在煤中少见( Bouka et al. ,2000) 勃姆石、黑锌锰矿、水镁石和羟钙石等矿物在煤中偶见或罕见( Ward,1978Bouka etal. ,2000唐修义等,2004) 。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勃姆石可以存在于某些煤系地层的黏土岩夹矸中,并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 Maoyuan et al. ,1994梁绍暹等,1997刘钦甫等,1997) ,但是对煤中勃姆石的赋存、成因在国内外尚未见公开报道的资料,其主要原因就是它在煤中较为罕见。Bouka等( 2000) 认为勃姆石在煤中是非常稀少的Ward( 1977,1984,2002) 认为在个别煤中可以存在痕量的勃姆石,但高含量的勃姆石在煤中是非同寻常的。Goodarzi 等( 1985) 、Harvey 等( 1986) 、Patterson 等( 1994) 、Vassilev( 1994) 等分别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保加利亚的煤中矿物进行了研究,未发现勃姆石。Tatsuo 等( 1993,1996) ,Tatsuo( 1998) 在日本北海道的石狩湾煤田古近纪煤的低温灰化产物中发现了含量很少的勃姆石( 在所采集的 85 个煤样品中,仅 8 个样品的低温灰化产物中有勃姆石,并且其最高含量仅占低温灰化产物中矿物总量的 2. 5%) 。除此之外,国内外对煤中勃姆石的研究再无公开报道。

二、地质背景和实验方法

准格尔煤田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东北缘,煤田南北长 65km,东西宽 26km,面积1700km2,已探明的煤炭地质储量为 268 亿吨。它是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最富集的地带,也是沉积相变最明显的地带,石灰岩在煤田内全部尖灭,逐渐相变为陆源碎屑岩。准格尔煤田的含煤岩系包括上石炭统本溪组、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含煤岩系总厚 110 ~160 m,煤系地层的底板为中奥陶统石灰岩,其上覆地层为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刘家沟组等非含煤地层。该区主采煤层6 号煤位于太原组的顶部,厚度一般在2. 7 ~35 m 之间,平均厚度为 30m,最厚可达 50 m,是在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背景下形成的一巨厚煤层( 刘钦甫等,1997) 。

按照 GB 482-1995 和 MT 262-91 的采样规范和矿区煤层开采的实际情况,对准格尔矿区黑岱沟矿6 号煤层煤样进行了分层样品的采集。样品的编号、厚度及特征如图 1 所示。煤层自上而下的编号为 ZG6-1、ZG6-2、ZG6-3、ZG6-4、ZG6-5、ZG6-6 和 ZG6-7。用 X 射线衍射分析( XRD) 对该煤层进行了矿物组成研究,用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 SEM-EDX) 和 MPV-Ⅲ显微镜光度计对矿物的形貌特征进行观察。按照 GB 8899-88 对煤的显微组分和矿物进行了定量统计,测试结果的单位为体积百分数( vol. %) ,两次测试结果的允许差小于4. 5% 。

图 1 研究区 6 号煤层柱状及分层矿物组成

三、勃姆石及其特殊矿物组合的发现和赋存特征

在矿物组成上,准格尔 6 号煤层 d 剖面自上而下明显分成 4 段,第 1 段由 ZG6-1 组成,第 2 段由 ZG6-2、ZG6-3 和 ZG6-4 组成,第 3 段由 ZG6-5 组成,第 4 段由 ZG6-6 和 ZG6-7 组成。这 4 段的矿物组成有很大差别( 图 1) 。自上而下的特征如下:

( 1) X 射线衍射分析( 图 2a) 和光学显微镜下测定 ZG6-1 分层的矿物组成以石英为主,含量高达 16. 4%( 表 1) ,呈分散状( 图版Ⅰ-1) ,石英造成煤的矿化现象比较严重( 图版Ⅰ-2) 。从石英形态特征来看,其边缘棱角明显,粒度均匀,大多为 5 ~ 10μm ( 图版Ⅰ-3) ,主要分布在基质镜质体中,也存在于同生黏土矿物中,在均质镜质体中也有分布。黏土矿物( 主要是高岭石) 的含量为5. 5%( 表1) 。该分层的石英和黏土矿物的 SEM-EDX 测试结果如表2 所示。

表 1 准格尔煤田 6 煤层的煤岩组成

注: bdl 为低于检测极限。

图 2 研究区 6 号煤层分层样品的 XRD 图

( 2) ZG6-2、ZG6-3、ZG6-4 的组成以超常富集的勃姆石为主,其含量分别为 11. 9% 、13. 1% 和 11% ( 图 2b、c、d表 1) ,如此高含量的勃姆石存在于煤中,在国内外尚无报道。另外,这 3 个分层中高岭石含量分别为 4. 3%、3. 6%和 4. 4%。勃姆石在该煤层中呈隐晶状产出,其赋存状态多样,但主要以团块状分布于基质镜质体中,有的以单独的团块状或不规则的团块状出现( 图版Ⅰ-4 ~6) ,有的以连续的团块状或串珠状出现,也有的充填在成煤植物的胞腔中( 图版Ⅰ-7) 。呈团块状分布的勃姆石的粒度差别很大,为 1 ~ 300μm。在偏光显微镜下,勃姆石与黏土矿物的区别主要是: 勃姆石致密,而黏土矿物比较松散( 图版Ⅰ-8) ,勃姆石的反射色比黏土矿物浅,并且勃姆石的突起较高( 图版Ⅰ-6) ,黏土矿物不显突起( 图版Ⅰ-8) 。在这些勃姆石富集的煤层中,与勃姆石伴生的矿物组合也较特殊,这些矿物包括金红石、磷锶铝石、锆石、菱铁矿、方铅矿、硒铅矿和硒方铅矿。在 ZG6-2 中,有较高含量的金红石( 1. 6%) ,金红石以单晶或膝状双晶形式出现,并有环带结构的现象( 图版Ⅱ-1,2) 。在ZG6-2 和 ZG6-3 中有磷锶铝石,磷锶铝石主要充填在丝质体的胞腔中,呈圆粒状出现,粒度为1 ~2μm( 图版Ⅰ-7,图版Ⅱ-3) 。在 ZG6-3 中有方铅矿、硒铅矿和硒方铅矿,这3 种矿物呈浑圆状产出( 图版Ⅱ-4) ,其内部结构比较特殊,有许多孔洞,似明显的菌藻类等低等生物矿化的迹象( 图版Ⅱ-5) 。在 ZG6-2 和 ZG6-3 中,有锆石,其破碎的痕迹表明来源于物源区( 图版Ⅱ-6,7) 。此外,在勃姆石富集的层位还有少量的菱铁矿( 图版Ⅱ-8) 。由于金红石、磷锶铝石、锆石和菱铁矿的含量不高,X 射线衍射分析未能检测出,主要是通过偏光显微镜和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 SEM-EDX) 所观察的晶体形态和物质成分加以鉴定。

( 3) ZG6-5 的矿物组成以高岭石为主,含量为 11. 4% ,含少量勃姆石( 3. 3% ) 及痕量的黄铁矿。

( 4) ZG6-6 和 ZG6-7 的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含量分别为 22% 和 19. 5% ,有痕量的黄铁矿、石英和方解石,未见勃姆石( 图 2e、f) 。

四、勃姆石及其伴生矿物成因初探

勃姆石是硅酸盐岩石的风化产物,常与三水铝石、硬水铝石、高岭石、迪开石、玉髓、铵云母等矿物共生,此外,还可能是低温热液产物,与泡沸石共生( Kondakov et al. ,1975Hrinko,1986梁绍暹等,1997Banerji,1998程东等,2001) 。但在勃姆石富集的煤层中,除高岭石外,没有发现上述共生矿物,也没有发现任何低温热液矿物或热液活动的证据。

根据王双明等( 1996) 的研究表明,在准格尔煤田 6 号煤层的形成初期( 对应的煤层编号为 ZG6-7 和 ZG6-6) ,准格尔煤田北偏西方向地势高,而南偏东地势低,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北西方向的阴山古陆广泛分布的中元古代钾长花岗岩,因此在 ZG6-7 和 ZG6-6 分层中所形成的矿物和鄂尔多斯盆地其他地区煤的矿物组成差别不大,以陆缘碎屑的黏土矿物为主。在煤层形成的中期( 相对应的煤层编号为 ZG6-5、ZG6-4、ZG6-3 和 ZG6-2) ,煤田的北东部开始隆起,并有本溪组铝土矿出露,煤田处于北偏西的阴山古陆和北偏东本溪组隆起的低洼地区,聚煤作用持续进行,古河流的方向为北偏东( 王双明等,1996) ,表明陆源碎屑主要来自北偏东的隆起。根据石炭纪石灰岩氧、碳同位素值代表的环境意义,得出石炭纪石灰岩是在正常海相环境中形成的,并计算出太原组形成期古水温平均为 29 ~ 32℃,说明当时该地区气候为炎热( 刘焕杰等,1991程东等,2001) 。根据林万智( 1984) 和程东等( 2001) 对该区石炭纪古地磁研究推测,准格尔煤田晚石炭世的古纬度在北纬 14°左右。这种热带湿热气候有利于本溪组风化壳三水铝石的形成( 程东等,2001) 。三水铝石为氧化的开放环境的产物。三水铝石以及少量的黏土矿物在水流的作用下,以胶体的形式经过短距离的搬运到准格尔泥炭沼泽中。根据王双明等( 1996) 的研究,准格尔煤田距离风化壳仅为50km 左右。随着泥炭的持续聚积,到对应的煤层为 ZG6-1 时,北偏东方向的本溪组隆起下降,陆源碎屑的供给又转变为北偏西方向的阴山古陆的中元古代钾长花岗岩,除在 ZG6-1分层中的大量石英外,主要为黏土矿物。在泥炭聚积和成岩作用早期阶段,ZG6-5、ZG6-4、ZG6-3 和 ZG6-2 分层中三水铝石胶体溶液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实作用下,发生脱水作用形成勃姆石。从勃姆石的赋存形态来看,大部分勃姆石呈絮凝状,也反映了它的胶体成因的特点。刘长龄等( 1985) 认为,勃姆石形成主要与成岩阶段的弱酸性与弱氧化至弱还原的介质环境有关,勃姆石在泥炭沼泽中更易形成。山西河曲本溪组铝土矿富含勃姆石,山西和河南铝土矿的重矿物组成有锆石、金红石、方铅矿等,和富勃姆石煤层中的重矿物组合相似( 刘长龄等,1985) ,也是 6 号煤层中勃姆石来源于本溪组铝土矿的佐证。6 号煤中高含量勃姆石的形成与含煤岩系高岭岩中的勃姆石或勃姆石岩的形成不同,刘钦甫等( 1997) 的研究表明,含煤岩系高岭岩中的勃姆石或勃姆石岩中勃姆石的形成主要是高岭石在介质的酸度( pH <5) 增大时脱硅形成的,并且具有高岭石的假象。而在该煤层中的勃姆石没有交代高岭石的现象。

表2 勃姆石及其伴生矿物的SEM-EDX 测试结果

注: Min 为最小值Max 为最大值AM 为算术均值bdl 为低于检测极限。

研究区晚古生代煤中高含量勃姆石的出现并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地质事件,它独特的赋存状态、成因、伴生矿物组合关系与其周围的地质体、煤层的形成演化、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和古气候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致谢: 感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曾荣树研究员和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钟宁宁教授给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

参 考 文 献

程东,沈芳,柴东浩 . 2001. 山西铝土矿的成因属性及地质意义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32( 6) : 576 ~579

丁振华,Finkelman R B,Belkin H E 等 . 2002. 煤中发现镉矿物 . 地质地球化学,30( 2) : 95 ~96

韩德馨 . 1996. 中国煤岩学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67 ~78

黄文辉,杨起,汤达祯等 . 1999. 陶枣煤田晚古生代煤中硫及伴生有害元素分布特征 . 地学前缘,6( 增刊) : 45 ~51

梁绍暹,任大伟,王水利等 . 1997. 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黏土岩夹矸中铝的氢氧化物矿物研究 . 地质科学,32( 4) :478 ~ 485

林万智 . 1984. 中朝板块晚古生代的古地磁特征 . 物探与化探,( 5) : 297 ~305

刘长龄,时子祯 . 1985. 山西、河南高铝黏土铝土矿矿床矿物学研究 . 沉积学报,3( 2) : 18 ~36

刘焕杰,张瑜瑾,王宏伟等 . 1991. 准格尔煤田含煤建造岩相古地理研究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刘钦甫,张鹏飞 . 1997. 华北晚古生代煤系高岭岩物质组成和成矿机理研究 . 北京: 海洋出版社,24 ~38

唐修义,黄文辉等 . 2004. 中国煤中微量元素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王双明 . 1996. 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Banerji P K. 1998. A plea for systematic study on some unusual aspects of bauxite at Salal,Jammu and Kashmir. Indian Miner- als,42( 1) : 65 ~ 70

Bouka V,Dvoˇrák Z. 1997. Minerals of the North Bohemian lignite Basin. Nakl. Dick,Praha,1 ~ 159

Bouka V,Peek J,Sykorova I. 2000. Probable modes of occurrence of chemical elements in coal. Acta Montana,Ser. B. Fuel, Carbon,Mineral Process,Praha,( 10) : 53 ~ 90

Burger K,Stadler G. 1971. Monographie des Kaolin-Kohlenton-steins Zollverein 8 in den Eissener Schichten ( Westfal B1) des niederrheinisch-westfalischen Steinkohlenreviers. I und II,Forschungsber. Nordrhein,Westfalen,Nr. 2125,Westdeutscher Verlag,Koln. ,1 ~ 96 ( in German)

Dai S F,Hou X Q,Ren D Y et al. 2003. Surface analysis of pyrite in the No. 9 coal seam,Wuda Coalfield,Inner Mongolia,

China,using high-resolution time-of-flight secondary ion mass-spectrome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55( 2 ~4) : 139 ~ 150

Dill H G,Wehner H. 1999.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mineralogical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high ash brown coal resting on early Tertiary sapro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9: 301 ~ 328

Finkelman R B. 1981. Modes of occurrence of trace elements in coal. US Geol. Surv. Open-File Rep. ,81 ~ 99,322

Goodarzi F,Foscolos A E,Cameron A R. 1985. Mineral matter and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in selected western Canadian coals. Fuel,64: 1599 ~ 1605

Gupta R,Wall T F,Baxter L A. 1999. The Impact of Mineral Impurities in Solid Fuel Combustion. Plenum,New York,768

Harvey R D,Ruch R R. 1986. Mineral matter in Illinois and other US coals. In: Vorres K S,ed. Mineral Matter in Coal Ash and Coal.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Symposium Series 301,10 ~ 40

Hower J C,Williams D A,Eble C F et al. 2001. Brecciated and mineralized coals in Union County,Western Kentucky coal fie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47: 223 ~ 234

Hrinko V. 1986. Technological,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uxites and country rocks near Drie- novec. Mineralia Slovaca,18( 6) : 551 ~ 555

Kondakov I V,Korobeinikov R A. 1975. Bauxite occurrence in the northern Caucasus. Litol. Polezn. Iskop. ,( 1) : 124 ~ 127( in Russian)

Li Z,Moore T A,Weaver S D,Finkelman R B. 2001. Crocoite: an unusual mode of occurrence for lead in co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45: 289 ~ 293

Liu Qinfu,Zhang Pengfei. 1997. Compositions and mechanism of kaolin in the Late Paleozoic Coal-bearing Strata of North Chi- na. Beijing: Ocean Press,24 ~ 38

Maoyuan Ya N,Gromov A V,Pavlov E G. 1994. Mineralogy of tonsteins in Chungou coal basin ( China) . Geologiya i Razved- ka,( 2) : 47 ~ 54 ( in Russian)

Martinez-Tarazona M R,Spears D A,Palaicios J M et al. 1992. Mineral matter in coals of different rank from the Asturian Central Basin. Fuel,71: 367 ~ 372

Palmer C A,Lyons P C. 1996. Selected elements and major minerals from bituminous coal as determined by INAA: implica- tions for removing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elements from co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2: 151 ~ 166

Patterson J H,Corcoran J F,Kinealy K M. 1994. Chemistry and mineralogy of carbonates in Australian bituminous and sub-bi tuminous coals. Fuel,73: 1735 ~ 1745

Querol X,Whateley M K G,Fernández-Turiel J L et al. 1997. Geological controls on the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Beypazari lignite,Central Anatolia,Turk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3: 255 ~ 271

Rao P D,Walsh D E. 1997. Nature and distributions of phosphorus minerals in Cook Inlet coals,Alaska. Internait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3: 19 ~ 42

Tatsuo K. 1998.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organic elements and minerals in coals from the Ashibetsu district,Ishikari coal field, Japan.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56( 1 ~ 2) : 1 ~ 19

Tatsuo K,Makoto K. 1993. Mineral matter in the Ashibetsu coals. Shigen to Kankyo,2( 5) : 491 ~ 499

Tatsuo K,Makoto K. 1996.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of the Ashibetsu coals in the Ishikari coalfield,Japan. Shigen Chishitsu,46( 1) : 13 ~ 24

Vassilev S V,Yossitora M G,Vassileva C G. 1994.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Bobov Dol coals,Bulgar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6: 185 ~ 213

Vassilev S V,Christina G. 1998. Comparative chemical and mineral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Bulgarian coals.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55: 55 ~ 69

Ward C R. 1977. Mineral matter in the Harrisburg-Springfield ( No. 5 ) Coal Member of the Carbondale Formation,Illinois Basin. Illinois State Geological Survey,Circular 498,35

Ward C R. 1978. Mineral matter in Australian bituminous coals. Proceedings,Australasi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267: 7 ~ 25

Ward C R. 1984. Coal Geology and Coal Technology. Blackwell,Oxford,345

Ward C R. 1989. Minerals in bituminous coals of the Sydney basin ( Australia) and the Illinois basin ( USA) . International Jour- nal of Coal Geology,13: 455 ~ 479

Ward C R. 2002. Analysis and significance of mineral matter in coal se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50:135 ~ 168

图版说明

图版Ⅰ

1. ZG6-1 中的石英( SEM ) 。

2. ZG6-1 中的石英,矿化现象严重( 油浸,反射单偏光,320 × ) 。

3. ZG6-1 中的石英,棱角明显,粒度均匀( SEM ) 。

4. ZG6-2 中规则的团块状勃姆石( SEM ) 。

5. ZG6-2 中不规则团块状勃姆石( SEM ) 。

6. ZG6-3 中不规则团块状勃姆石,突起高( 油浸,反射单偏光,320 × ) 。

7. ZG6-3 中充填于丝质体胞腔的勃姆石和磷锶铝石( SEM ) 。

8. ZG6-5 中黏土矿物,不显突起( 油浸,反射单偏光,320 × ) 。

图版Ⅱ

1. ZG6-2 中的金红石晶体( 油浸,反射单偏光,320 × ) 。

2. ZG6-2 中金红石的膝状双晶( SEM ) 。

3. ZG6-3 中充填于胞腔的磷锶铝石( SEM ) 。

4. ZG6-3 中呈浑圆状产出的硒方铅矿( SEM ) 。

5. ZG6-3 中硒铅矿的内部结构( SEM ) 。

6. ZG6-2 中的锆石( SEM ) 。

7. ZG6-3 中的锆石( SEM ) 。

8. ZG6-3 中的菱铁矿( SEM ) 。

代世峰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准格尔煤田煤中超常富集勃姆石的发现

图版Ⅰ

任德贻煤岩学和煤地球化学论文选辑

代世峰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准格尔煤田煤中超常富集勃姆石的发现

图版Ⅱ

任德贻煤岩学和煤地球化学论文选辑

A discovery of extremely-enriched boehmite from coal in the Junger coalfield,the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DAI Shifeng1,2,REN Deyi1,2,LI Shengsheng2,Chen Lin CHOU3

( 1. Key L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s of CUMT,Beijing,1000832.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arth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833. Illinois State Geological Survey,IL61820,USA)

Abstract: The authors found an extremely-enriched boehmite and its associated mineral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super-thick No. 6 coal seam from the Junger Coalfield in the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by using technologies including the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 XRD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quipped w ith an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and optical micro- scope. The content of boehmite is as high as 13. 1% ,and the associated minerals are goyazite, zircon,rutile,goethite,galena,clausthalite,and selenio-galena. The heavy minerals assem- blage i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bauxite of the Benxi Formation from North China. The high boehmite in coal is mainly from w eathering crust bauxite of the Benxi Formation from the north- eastern coal-accumulation basin. The gibbsite colloidstone solution w as removed from bauxite to the peat mire,and boehmite w as formed via compaction and dehydration of gibbsite colloid- stone solution in the period of peat accumulation and early period of diagenesis.

Key words: coalboehmiteLate Paleozoic periodJunger Coalfield

( 本文由代世峰、任德贻、李生盛合著,原载《地质学报》,2006 年第 80 卷第 2 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765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3
下一篇2023-03-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