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地球物理需要什么经历

申请地球物理需要什么经历,第1张

背景

本科THU EE专业,GPA 90.x,后继续只上了一年研究生,由于各方面原因,主动肄业。之后的08-09学年完成申请。期间(08.8-08.12)在石油大学物探实验室跟一个老师做实习(其实就是打点杂编程序),算是仅有的一点专业相关的研究经历。

英文考试成绩 IBT 104(Speaking 22),GRE 600/800/5.0

我想我主要的优势就是基础课的成绩不错(数学/物理/科学计算等)和以前的计算机功底。

申请结果:

10个Geophysics Ph.D Program

Offer(in Chronological order):

Austin-JSG(2.18), CSM-CWP(2.27), OU-Prof Marfurt(3.10), Utah(Prof Jerry.Chuster(3.7)->Prof. Zhdanov), Stanford-SEP(Accepted)(3.13)

Rej:

TAMU(2.14), MIT(3.23), U Calgary(5.1)

Withdrawl:

U Houston(Withdraw after AD), UT Dallas

申请过程及各学校的印象

我的GT之前都已经搞定,T的口语稍有欠缺,不过自觉问题不大,英语考试方面算是省心。九月多开始做实习,一边看程序一边看书补理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强烈推荐Yilmaz的那本《地震信号分析》,内容全面,深入浅出,不愧是SEG的Best Seller),剩下的时间就泡在论坛上读帖子,我的选校(与其说是“选校",不如说是"选老板",因为圈子实在太小,有名气的导师大家心里基本都有数)主要依靠论坛上的信息。因为本身能申的program就不多,后来我回顾分析了一下,申请的个数大概6个就可以了;我当时心里很没底气,一口气申了10个(关于这些学校的介绍论坛上有很详细的帖子,我就不画蛇添足了)。

11月份开始整材料(PS,RL,etc)和填写网申表格、送分,以应付SU的12.15的Deadline. 大部分的Deadline分布在1月初——2月底,当然如果你不要Financial Aid的话就可以很迟提交(不过研究生里几乎没有自费的)。网申完了之后马上开始寄送材料(UPS,DHL)。陶瓷基本没有,那时候自己也才刚算入门,套起来估计很吃力,而且弄材料也不是个轻松的事情,没时间发信骚扰教授。

我觉得我开始的时间有点晚,最后稍显仓促。像SU的申请材料就是几乎踩着Deadline到的,而Austin有两个Deadline,12.1的是Fellowship Consideration 的,我当时无法达成,只好赶第二个Deadline(1.1),这次就只有拿老师的RA的机会了。PS,RL这些东西如果提前一点准备,日程就会更从容一些。另外还要考虑像UPS等快递的递送时间(正常情况下3~4个工作日,但是也有不正常的,像我寄CSM的信封在海关被扣留,之后有碰上收件方过圣诞假期,第一次投递失败,最后送达已经是三个星期以后)。所以申请跟做工程设计一样,多留出裕量肯定会有帮助。不管是寄材料还是送分,我建议大家不要贪图节省这方面的费用,快100$的申请费都交了,也不在乎多交这一两百块钱。如果用信封平邮的话,需要2周到一月不等,而且要确认对方收信很不方便,加上邮政的服务质量确实不敢恭维。送分方面有很多学校的材料一开始是统一寄往研院的,收齐之后再发往各系送审。如果不提供正式的ETS出具的送分报告,材料很可能在研院被耽误,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得不偿失了。最后要提醒的是一定要确认对方收到了ETS的送分,发现问题马上要求resend。ETS这厮收20$的钱居然用普通平信送分,掉信是相当有可能的,我的UT Dallas申请基本就因此而报废。

至于CV/PS/RL,我觉得都没什么过人之处。写出真情实感就好了;总言之这些材料别吹得太过,不然电话一聊露馅了就会非常严重,美国人很看重Credibility. RL的话我也没能耐找牛推,两个清华的本科时候老师和实习时的指导老师(副教授)。没有院士的推荐问题不大。

寄完了已经是1月初了,还得继续看书继续自学。期间捱过一个难熬的春节,一个多月没有updates.后来也试着发了几封tc信,完全没有效果;但是这里面也有后来给我发offer的,所以tc没被理不代表以后收拒信。

下面分学校描述一下申请经过:

TAMU:最早的回复就是从德州农机传来的,日期我记得非常清楚--2月14号。早上刚打开Gmail就看到了它的邮件,里面没有哪怕一个客套的单词,"xxx, your application was denied by the admission committee”。我的心情本来就很惨淡,禁不住哀怨了一句: Valentine Day你就不能给点儿好消息...。PS上我写的是想去Dr. Ikle的Automatic Seismic Process方向,后来并没有去了解据我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不过从网上的信息看它今年是有招中国学生的。所以我个人估计可能他们并不喜欢外专业背景的。TAMU的石油工程很好(2nd)。

MIT:3月初大部分的学校都有信儿的时候,我问小米情况被告知依然在审,当时我就猜想被放wl上了。过了几天我发信问了里面的一个去年过去的科大学生。他非常nice的告诉了我当时的真实情况。ERL(Earth Resource Lab)的大部分录取都发给了美国国内的本科生,给中国人的唯一一位是南大的研究生,如果他决定去了我的希望就很渺茫。果不其然23号收到了Email Rej。作为与诺森罗普公司一道为美国军方研制全世界最先端战略轰炸机B-2的机构,MIT不愧于"世界第一理工名校"的称号。在本专业方面,它是SEP founder Jon Claerbout博士的母校;而且存在与1960年代的GAG培养出了第一代勘探地震学大师,当然关于MIT的传奇远不止这些。其平价般75$申请费绝对有理由令无数人为这一次人生完整的经历前仆后继。

U Calgary: U Calgary的CREWES很有名气,不过原Director Robert已经转去了U Houston。这个项目是非常不欢迎转专业申请者的,加上最贵的申请费(130CAN = 106USD),从个人角度我觉得补申这所并不明智。在提交材料之后约2月10号,小米给我来信说由于我的学位是BE而非BS,根据规定我只能申请Faculty of Engineering。我看到这个理由的时候真有点不太习惯,原以为这种学究式的规定只在国内会遇到。。。于是发信去Argue了一下,重申我只对CREWES有兴趣,并不有意于他们的工学院,暂时驳回了她的提议。孰料一星期后又发信给我说材料不全,收到了成绩单但没找到Diploma,于是我又发信过去打了几个回合嘴仗,她终于最后回复说找到了。这之后两个月什么消息都没有,直到国际劳动节那天,一封拒信静静地躺在我租的信箱里。CREWES的确是招中国学生的,不过应该是很不喜欢非科班的。据我所知加拿大还有UA的一个Semsic Group,不过并不了解。

U Houston: UH的总体声誉一般。但其石油相关专业的声誉是远超过其综合排名的。比如勘探地震学一书的作者Sheriff就是休大的教授,上面提到的CREWES的Director也被挖到了休大。我当时收到AD的时候因为已经确认了会有Austin的offer,所以没有进一步争取奖学金。

UT Dallas:

由于前面提到的送分延迟,一直到3月中才到系里,后来小米还通知我再提交推荐人填写的Recommendation Form,(因为它网站上没提,所以我只送了老师的推荐信,大家如果要申请的话,记得提前找系里的小米要这张表)。那时已经比较晚了,我就withdrawl了,所以没有机会进一步确认录取的机会。不过George MeMechan也是一个很牛的老板。

UT Austin: 这是我收到的第一个offer,也是最后一个decline的。2.18号收到Dr. Sergey Fomel的来信,说我的背景不错,希望我去他的Group(Computational Geophysics)做RA。Sergey是俄国人,当年也是从SEP毕业,能力很强,本人编程也很厉害,同CSM的Paul Sava一起算是学术界的两位新星。而且我后来跟Austin的学生打听,他自己已经tenure仍然很勤奋,不过对学生非常nice、并不push,而且funding充足。所在的Jackson School of Geoscience也可称的上全美数一数二的地学院,不论是规模(那位叫Jackson的石油大亨去世之后一共捐献了超过200Million的钱物给学院)、水平还是与石油工业界的联系都是名列前茅。Austin的石工第一,地物稍弱第九(不过这是大地物的排名,在勘探领域则不止如此,另比如Caltech是排第二的天然地震牛校,可是没有勘探方向),就像Sergey在信中跟我谈及的一样,在Austin,由于庞大的科系规模,学生有机会跳出自身研究的小方向,广泛地涉猎石油领域的各个方面,加上其良好的业界声誉和毗邻能源中心休斯顿的地理优势,学生以后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而且导师们都普遍支持学生暑假去公司实习以帮助其吸收后备人才,因为很多研究项目都仰仗这些石油公司资助。

应该说Austin的offer正式收到之后,我就判定这次的申请已经成功了。这帮助我以一种非常轻松的心态等待最后Stanford的消息,最后的权衡也就是在这两个offer之间。

CSM:CSM是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的简称。同样是综合100左右的工科小学校,但在勘探工业界确实老牌强校,一般大家的认识是把MIT-CSM-Stanford排成第一梯队,可见其水平之高。旗下的CWP(Center for Wave Phenomenon)汇集了六位非常强的Faculty,我个人认为单从研究力量来说,CSM其实更胜MIT/SU一筹。它的Deadline是1.15,我前面发了封陶瓷信没有回音。不过在2.17号的时候,CWP的Green Professor Dave Hale给我写了封Email,说对我的背景很感兴趣,要打电话聊一聊。接到这个面试心里还是很激动的,Dave 也是SEP 的Jon早期的弟子,而且转战工业界十几年做到了Landmark的首席科学家,后来CSM用Green Professor的头衔(在能源领域Green Professorship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声誉,Jon在SU的头衔亦是Green Prof)将他召回CWP,难得的是他虽然功成名就,却依然非常活跃,很多Coding的工作仍会躬亲示范。他早期为Seismic Unix和SEPLib等著名软件包写过很多代码,后来回到Mines,由于偏好Java,自己又写了一套Mines Java Toolkit,给CWP里很多学生提供软件平台。无论是从指导学生还是以后个人人脉,Dave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导师。很有效率地,早上收的EMail,当天晚上就通了电话。我想人家也知道我专业方面没学多少,肯定不会问很多这方面的问题,并没有特别的准备。如我所料,谈话在非常友好和轻松的气氛下进行,基本上都没谈多少跟Geophysics相关的,问了一些Behavior Question,印象很深的是"如果你今年没有申到哪怕一个项目,你怎么办?",还有比如“怎么想到要转这一行的”。后来就更发散了,问我哪里学的American Accent,我说我就是看《Friends》那个 Show,反反复复的看,就这么学会了,引得双方都哈哈大笑。后来我试图把话题引回专业相关的,就谈到我后来用到的SU的一段地震波正演边界吸收的代码,那一段正是出自Dave Hale之手,是最初的旁轴近似方法的一个改进型。可我还没展开pmp的功夫发表一通"滔滔江水",他老人家大手一挥,“我不给SU写code好多年”,早不记得以前做的这个算法了。他言语中所流露出那种Passion令人印象深刻,他谈及自己写的那些代码说:“I love coding, and I want my work to be public--that's one of the reasons I returned to acadmia." 同其他Engineering领域类似,在石油方面读研究生的绝大多数是国际学生,美国人可能十分之一都不到。但是但凡美国人愿意读Ph.D的话,最后都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我想这就是美国人的境界吧,他们做研究的动机要单纯的多。

大概十天之后,收到了Email录取,Dave还非常善意的提醒我先WP的中国学生多多了解情况。Dave自己本科是学物理的,是个狂热的编程爱好者,而且现在做的已经与以前的成名作DMO之类的地震处理技术相距甚远,主要是利用图像处理/视觉/计算几何等手段解决地物/石工领域的相关问题(由于他的经验丰富,具体课题非常的多和发散)。我想这就是他为什么喜欢招有EECS背景的学生的原因吧。后来我主要考虑到Colorado的干燥气候和比较高的海拔(1600m左右),(我这几年在北京已经被它的气候折磨得够呛了,实在很难接受Denver附近居然比北京还干...),以及研究方向(我其实是想跳出以前比较熟悉的视觉/图形这个领域才要转出来,结果却因为这些经历被老师选上,实在是有一点ironic的味道),两周之后还是决定decline了。不过总的来说,CWP非常推荐申请。

OU: OU stands for Oklahoma University. Oklahoma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石油中心,它的ConocoPhillips School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我记得版上的fenixchow同学当时(2008年底)跟我讲说,他才硕士一年级,就已经拿到了好几个暑期实习的offer,相当之爽啊)。Kurt Marfurt也是在工业界摸爬滚打快20年,尤其在地震属性方面造诣颇深。很不错。

Utah: Utah针对的就是Jerry执掌的UTAM,他三月多发信告诉我他今年要转到KAUST(对,就是沙特那个非常非常有钱的国王科技大学,给研究生的待遇是管住管电脑,一年还给3万刀的零花钱)问我有没有兴趣。第一眼看到这封邮件我真是心里很矛盾,"身不能至,心向往之"。阿拉伯世界是可以取四个lp的啊,虽然我不认为以后自己有这样的机会,但即便只是想一想这世上有这么个地方,也会觉得生活变得美好了一些不是。可惜如果没有猪肉吃,我人生一半的乐趣就失去了--__--。也许回族的同学申请更加合适一些。

Stanford-SEP

Stanford最出名的自然是EECS专业,作为硅谷引擎,其学校自身也深受信息学科影响。很巧的是,Stanford的两个实验室SEP和SWP的Director都是EE出身的。SWP的Jerry Harris更是一口气念到了Caltech的EE博士,对此Prof. Harris是如此解释的:"我从前研究的是电磁波,现在则变成了地震波"。我在1月底的时候收到了SEP老板的面试通知(用Skype Video conference)。于是通过里面的中国学生大致了解了一下面试形式,他们很nice的告诉我Biondo主要考察的是申请人简历里写的经历,并特别提醒我注意英文表达的流畅。这种方式对我来说相当幸运,因为我的知识面很有限,如果面试是对方出题给我做的话,很容易就会引向我不知道的领域。所以我之前特别做了演练,准备了足足能连续不间断讲半个小时以上的腹稿,寄望于能在有限的面试时间内把话题主动权控制在自己这边。2.18日早晨,对方一共3人(主要提问题的还是Biondo)同我进行了40分钟的谈话,事前的准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过程基本按照我所预想的进行。我只记得当时自己不停地说,对方都是插着我讲话的间隙提问题,如此一来他们自然没有太多自由提问的空间。最后谈话在我一个自嘲的笑话中愉快结束,感觉还不错。因为要等面试另外一位Candidate,我又等了快三个星期,3月十几号的时候,系里的Email就来了,计划成功。当然通常来说,我并不认为面试者滔滔不绝能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这样做只是我个人依据自身条件的限制选择的策略。

最后关于选择Offer,我后来就是在Austin和Stanford之间徘徊。导师的因素其实两者差不多,都是SEP的Alumni;不过我了解到SEP的Ph.D很难念,这些年很少有小于6.5年能毕业的,这一点我有点信心不足。后来我征询了很多人的意见,尤其是在那边的中国学生和前辈;石大的老师也跟我讲说,你以后如果要回国的话,毫无疑问Stanford的名头会响亮很多。我一琢磨也确实是这个道理,虚名这个东西说有用也还挺有用,在国内那帮领导的认知里,估计除了牛剑和HYSPM,其他所有的学校都是"国外某大学"。最后我一咬牙还是决定去SEP,硬着头皮奔着30岁的老博士就去了。

总结我面试的体会,我觉得不管对方问的问题偏重什么,面试的一个核心目的是考察面试者的英文表达。准确、顺畅的英文表达绝对是面试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条件,建议大家平时多多练习英文口语,口音当然以美式为主;面试时则积极准备,多做Rehearsal。Btw,我发现人大每周五的英语角氛围很好,如果有平时没有机会练或是张不开嘴的同学,去那里练一练应该是很不错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768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3
下一篇2023-03-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