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空间是什么?

智慧空间是什么?,第1张

smart spaces表示智能空间。智能空间是一种物理或数字环境,人员和技术支持的系统在日益开放、互联、协调和智能的生态系统中彼此交互。多个要素(包括人员、流程、服务和物件)汇集在智能空间中,为目标人群和行业场景打造更沉浸式、更交互式、更自动化的体验

智能空间(Smart Space)是嵌入了计算、信息设备和多模态的传感装置的工作或生活空间,具有自然便捷的交互接口,以支持人们方便地获得计算机系统的服务。普适计算将使计算和信息服务以适合人们使用的方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以往相互隔离的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将相互融合在一起。国际上对智能空间的研究开展得相当广泛,表明了智能空间在普适计算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认为的智能空间,不仅将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融合在一起,还融入了时间维度。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高度融合互补的空间。但最终以人为本,物成了人的自然延伸。

目前国内外在地理信息服务领域研究较多,主要分为下面三个方面。

1.3.3.1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标准化方面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标准化工作是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得以稳健发展,高效互操作与集成的基础,得到了许多国际化组织和机构的关注,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作为全球最大的空间信息、互操作规范的制订者和倡议者,开放地理信息系统联盟(OpenGISConsortium,OGC)已经认识到在地理信息领域中引入 Web 服务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地理信息服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主要包括: 网络矢量数据服务(Web Feature Service,WFS)、网络栅格数据服务(Web Coverage Service,WCS)、网络地图服务(Web Map Service,WMS)、网络处理服务(Web Geoprocessing Service)、网络目录服务(Catalogue Service-Web)等地理信息服务的相关规范。以上这些规范既可以作为 Web 服务的空间数据服务规范,又可以作为空间数据的互操作实现规范。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TC211 技术委员会在 ISO 19119 草案中也对地理信息服务的相关概念、标准做了规定。在 ISO/TC211 技术委员会和 OGC 组织制定地理信息服务的内涵和标准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地理信息 Web 服务研究中。然而,国内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标准化方面的研究人员和研究工作非常少。

1.3.3.2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模式及框架方面

国外 Panatkool(2002)介绍了一种基于 P2P 网格的分布式网络地理信息服务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地理信息服务可以在节点间迁移。Onchaga(2006)研究了一种服务质量(QoS)支持的服务链方法,使得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在发现、组合以及执行过程中能同时顾及功能性以及质量上的要求,并且构建了一个服务质量管理框架以对服务链中基础的概念,规则以及机制进行定义。Shu et al.(2006)提出了如下图 1.8 融合 OGC 技术和网格技术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架构。

图 1.8 于 OGC 服务的网格框架(Shu et al.,2006)

梁旭鹏等(2006)在分析了传统的解决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方法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从数据共享、功能互操作系统集成等多面考虑实现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的设计思想,建立基于 Web 服务的分布式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模型。陈应东(2008)提出了适合空间信息特点的空间信息服务模式组成结构,并详细论述了空间信息服务模式的基本组成要素和特征,以及模式之间的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面向服务的空间信息服务活动过程的实现架构与运行流程,空间信息服务资源管理体系以及基于脱坡结构的描述服务之间关系的方法(陈应东,2008)。罗英伟等(罗英伟等,2003王文俊等,2005)设计了一个基于 Web Services 技术的、可实现城市空间信息服务集成与互操作的框架 - π 系统框架,系统由 6 个层次组成: 应用层、WWW 服务层、Web 空间应用集成层、空间应用集成服务层、元数据服务和空间信息服务层以及空间信息库层,系统给城市空间信息应用的开发者提供了一个二次开发的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基础框架,屏蔽了城市空间信息应用的分布性和 GIS 平台的异构性,整个系统贯穿 Web Services 的概念,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为支持其他 GIS 平台和空间信息服务提供基础。李琦等(李琦等,2002黄晓斌等,2004)在阐述空间智能体 GeoAgent 的概念、特点和行为等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 GeoAgent 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该模式能够利用 GeoAgent 的优势来克服现有GIS 的不足,并通过与 Web 服务等技术相结合,为数字城市中地理信息服务的构建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有利的支撑。汪洋等(2004)认为,区域性/全国性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需要集成许多已有业务化运行的海洋信息系统,并且要为成千上万的应用系统提供服务,迫切需要一个支持分布式异构环境的海洋监测信息及服务集成框架来指导系统的建设。因此他提出了基于 XML,Web Service,Ontology 等技术的集成框架包括集成总线及 Adapter Serv-ice,元数据库及集成协调器与供二次开发的 API 及 Web Service 工具集。这一集成框架是开放的可扩充的,它实现了数据互操作,软件互操作与语义互操作,可以应用于大规模海洋监测系统的动态集成,并能有效利用网上丰富的涉海商业 Web 服务(汪洋等,2004)。

1.3.3.3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应用方面

这方面研究比较多,Best(2007)介绍了一种是通过在科学工作中使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方法来实现动态环境中对海洋哺乳动物栖息地的预测。Hamre(2009)在 InterRisk项目(欧洲海洋海岸带环境风险互操作服务)中建立了基于网络地理信息服务的海洋污染监测与预报互操作服务,并成功运用于挪威、英国、爱尔兰、德国以及波兰的水域。Foerster et al.(2010)在网络服务环境下基于 OGC 的 WPS 服务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的地图综合以及模式转换。王兴玲(2002)对基于 Web 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以及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利用 XML(GML/SVG)和 Web Service 技术构建了一个基于 Web 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并成功应用到 “北京指南”平台中。马林兵等(2003)提出了一个基于可重用 Web Services 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解决 GIS 数据集成和共享问题的新方法,并应用于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中。刘文亮等(2009)、杨峰等(2008),分别通过 Web Service 实现了在分布式环境下海洋标量场数据与矢量场数据的远程时空过程可视化。何亚文等(2009b)通过 Web Service 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 NDVI 的计算,研究了基于Web Service 的 Argo 数据服务框架及相应的实现方法,为用户提供透明的、 “一站式” 的Argo 数据 Web 应用(何亚文等,2009a)。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79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4
下一篇2023-03-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