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免费的个人网站方法如下:
电脑:联想电脑天逸510S。
系统:Windows10。
软件:Microsoft Edge102.0.1245.44。
1、在浏览器中搜索“免费空间”或者“免费建立个人网站”。
2、以“凡科”为例(免费空间很多,只是随便找的一个举例子),点击进入官网后出现注册页面,点击马上体验免费注册。
3、找到后可以直接分享到公众平台,让网友们看见,还可以直接复制链接发送给想要看的人,就可以看见你做的网站了。进入注册页面,输入手机号注册(很多网站,只需注册就会是免费的),输入验证码后,点击免费注册。
4、在“我的网址”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网址。注册成功后就会直接登录,然后一系列的网站模板供选择,选择好主题。整个网页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编辑,再点击”保存“。
5、选择好后就可以直接编辑了。
免费空间有很多,不过国内的免费主页服务都很不厚道,如果你的主页流量大了以后,他会把你的主页引向他的主页,增加他的广告的浏览量,而你的主页别人就看不到了……推荐一款国外的免费主页服务 http://www.jimdo.com/(希望你的E文过得去^_^)Jimdo的注册方法和其它服务有些不同,它不是以人为对象,而是以网页为对象来创建帐户的。也就是说,每创建一个新的页面,就需要注册一次。不过整个注册过程非常简单,输入页面二级域名和邮箱就ok了。Jimdo吸引人的地方是,除了可以对整页的模板、颜色、字体进行设置外,它所创建的页面可以非常方便用WYSIWYG方式自定义。只要使用收到的邮件中的密码登录页面,就可以对页面的每个部分进行所见即所得的增减和编辑。操作非常直观,很容易使用。页面中可以添加的元素非常丰富,包括标题、文字、表格、图片、表单、文件下载、RSS Feed,更包含了Del.icio.us、Flickr、Youtube等网络服务模块。Jimdo为每个免费页面提供了500M的空间,而且还具备页面密码保护、邮件提醒和页面统计等功能,非常贴心。不是。免费个人主页是自己的网站,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上传文件网页等。
博客的定义:
博客(Blog),是一种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注册, 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博客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更新即时的特点, 让你最快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你可以发挥无限的表达力, 及时记录和发布的个人生活故事、闪现的灵感等;更可以文会友, 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
关于博客的问题
⒈什么是博客?
中文“博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Blog/Blogger。Blog,是Weblog的简称。Weblog,其实是Web 和Log的组合词。Web,指World Wide Web,当然是指互联网了;Log的原义则是“航海日志”,后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合在一起来理解,We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者简称“网络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虽然在大陆早些时候或者台湾等地,对此概念的译名不尽相同(有的称为“网志”,有的称之为“网录”等等),但目前已基本统一到“博客”一词上来。该词最早是在2002年8月8日由著名的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共同撰文提出来的。博客也好,网志也罢,仅仅是一种名称而已,它的本义还是逃不过Weblog的范围。只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博客”,既可用作名词Blogger或weblogger——指具有博客行为的一类人;也可以作动词用(相当于英文中的Weblog或blog),指博客采取的具有博客行为反映、是第三方可以用视觉感受到的行为,即博客们所撰写的Blog。因此,“他/她是一位博客,他/她天天在博客”及“博客博什么客?”在中文语法与逻辑上都是正确。只是不同场合的用法不同罢了。
Blog究竟是什么?说了半天,其实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记录着blog个人所见、所闻、所想,还有一些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
博客存在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托管博客,无须自己注册域名、租用空间和编制网页,博客们只要去免费注册申请即可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是最“多快好省”的方式。如英文的www.blogger.com、wordpress.com、中文的“博客中文站”(www.blogcn.com)、及多种语言的博客室(blogates.com)等都提供这样的服务;二是自建独立网站的博客,有自己的域名、空间和页面风格,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方兴东建立的“博客中国”站(www.blogchina.com);三是附属博客,将自己的博客作为某一个网站的一部分(如一个栏目、一个频道或者一个地址)。这三类之间可以演变,甚至可以兼得,一人拥有多种博客网站。
⒉博客与黑客的区别
博客一词的创始人方兴东先生对于博客与黑客的区别有这样一段论述:①博客与黑客一样,也是“知识工人”的一种类型(注:这里所说的黑客,是指像Linux社区成员那样的生产性而非破坏性黑客)。黑客的力量与其说来自于他本人作为“知识个体户”的智力,不如说来自于一种组织机制。而这种组织机制——开放性、自组织、自我优化,恰恰是由知识的充分共享——源代码的开放——来保证的。在这个意义上,黑客与其说是指人,不如说是指一种全新的知识的生产方式和交流方式。与黑客不一样的是,博客从一开始首先就是指一种网络交流方式——继Email、BBS、IM(即时通讯)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一种媒体形式——自媒体(we media,或者叫“个人媒体”)。换言之,仅从字面上讲,博客首先是指一群人,其次才是指某个人,首先是指“我们”,其次才是指“我”——通过多链接的、“序曲——导言”式的网络日志,使“我”成为“我们”,并让更多的人汇入到“我们”中来的“我”。知识共同体”是他们共同的血缘。在博客和黑客的世界里,借用邓恩的诗句来说,“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都是同一个大地的一部分。单个的博客不是一个自足的点,而是一个知识网络上的节点。相对而言,博客比黑客更明显地表现出“节点”的性质来。②与黑客相比,博客的知识门槛低得多。任何人都可以在几分钟之类迅速成长为一名博客——只要他有这个兴趣即可。博客的文本提供了不少信息,但博客本人往往可能不是作者(版权所有者),他所做的,可能仅仅是提供了一些链接而已。另外,博客的读者也可以加上自己的链接。因此,与传统媒体不一样,博客往往不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自己,而是通过已有或潜在(有可能被其他人加上)的链接,把注意力引向一个个“他者”。最重要的是,博客通过把读者引向读者自己,让读者逐渐成为作者。从知识和信息的消费者变成提供者。
⒊博客的产生的背景及历史简介
理解了博客与黑客的区别,也就明白了博客的核心其实就是超文本语言的再现。这种理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犹太人的一部法典《塔木德》。这是一种看起来多少有些奇怪的法典。表面上,它由正文与后人的注释两部分构成,但两部分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部分互为正文和注释。而且,注释也是多层次的,包括对注释的注释,对注释的注释的注释……《塔木德》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开放的文本而不是一本“只读文本”;原创者(立法者)与再创者(法律的解释者)只有先后之分,但在权威性上没有差别,从而也就没有严格的作者和读者的差别。正因为《塔木德》的所有读者(即所有的犹太居民)都参与了作品的创作(也就是修改和完善),使这样的一部法律在不断延伸的时间长河中不断优化、升级。
但如果仅凭这些就说《塔木德》的作者们是最早的博客,恐怕有点让人贻笑大方了。毕竟当时只知道什么叫“蜘蛛网”,呵呵。不过,它的理念是博客的理念没错。真正的互联网上最早的博客是谁,现在已无从考证了。不过,2000年,台湾阿坚发表的《网录:一种新内容形式的崛起》,是一篇比较早的系统介绍博客的文章,该文发表于2000年1月7日。时隔不久,国内门户之首的新浪也在“新浪科技”的业界新闻中,报道了博客现象,题为《直播网站和日志网站在美国盛行》,作者署名“少岩”。由此可以看出,当时Blog现象已经引起多方注意。同年发生的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想必大家都记得吧,它不仅以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悲剧灾难永载于史册,同时,它也直接推动了Blog的普及和发展,使Blog开始正式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在“9.11”事件发生后的几小时里,几乎所有的主要传统媒体网站都由于访问量过大而近乎瘫痪,这中间包括CNN、纽约时报和BBC重量级的媒体网站,而更加传统的电视媒体的报道内容却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深入和全面。其实,互联网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并没有死,而是以其他方式或者在其他地方重生了,这就是Blog。其中最著名的几个Blog站点就是戴夫.温纳斯(Dave Winers)的Scripting News网站(http://www.scripting.com/)和Slashdot和Fark站点。这些站点一改以往的反世俗的态度,空前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相关信息。从目击者的亲笔描述到紧张的试图得到朋友和亲属状况的请求。其中最典型的是当数戴夫.温纳斯的Scripting News。这个原本主要是介绍技术界的一些动态的站点,在袭击发生的当时就担负起了传递最新消息的责任。整个9月11日早晨这里一直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最佳地点。仅9月11日当天,在Scripting News网站上,与“9.11事件”相关的消息有近100条,有从其他媒体上摘录的新闻和申明(布什定义这是一场恐怖主义战争),也有目击者的直接描述(两座塔都已经倒塌),还有在其他国家的人提供的当地的反应(驻日美军提高了戒备)和最新的照片。Scripting News甚至成为了传统站点的一些消息的来源,《纽约时报》也报道了Scripting News作为互联网上的代表反映了人们对于这场袭击的反应和关注。Winers事后第三天在网站上进行了一些解释:“在互联网上有更多的人能够描述一个故事。我们在得知新闻站点在突如其来的过度访问面前近乎瘫痪,并且也没有能够提供太多有价值的新闻。这时候,我们就立刻开始了在自己的站点上让更多的人贡献新闻同时让更多的人获得新闻。互联网没有死,事实上它才刚刚开始。”
和Scripting news相比,另一个blog的参与者则更加与其原来的“理念”相距甚远。以“这不是新闻,这是Fark”作为座右铭的“玩笑新闻”集散地Fark非常不情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新闻来源,但是事实上他们却成为了典型,证明了有多少人希望在网上获取和提供新闻。在“9.11”事件后的一天内一共有157条相关的消息。而在之后网站编辑德鲁.科蒂斯(Drew Curtis)发表的一个声明更加说明了他们的矛盾心态:“首先,一半的道歉。在过去的几天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平滑地把我们从一个调侃新闻的站点转型成一个真正的新闻站点。我们从来就没有认为我们需要这么做,但是‘9.11’事件后所有新闻站点都不幸倒下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担起这个‘作为新闻站点的’任务。第一次我意识到我们站点已经不是一个愚蠢的搞笑站点,而是在为人们提供真正资料的新闻站点。这种严格的新闻真实性真的从来没有(在这里)发生过。”
从此以后,Blog就成为了网上的热点,特别是在美国。2001年开始,国内的相关报道就更多一些。比如《数字财富》杂志在当年第26期,发表了魏戎同志编译自美国The Industry Standard《工业标准》杂志)的一篇由Nicholas G.&Carr撰写的关于博客的文章,题为《可塑媒体》。但真正在国内引起广泛的注意和重视还是在2002年的夏秋之交,自以方兴东为代表的一代博客人建立“博客中国”网站并大力推广之后,博客这个全新的概念才真正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中文的博客网站也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