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万网推出了“保护中文域名紧急行动”,自称是NSI在亚洲唯一“金牌级”首席合作伙伴,率先开始全球通用域名预注册服务;
也是10月20日中国频道发起“110”中文国际域名保护紧急大行动,自称是中国首家获得ICANN认证的国际域名一级注册商,能够直接连接到位于美国的国际域名总库。
网站上纷纷出现了煽动性的抢注语:“这是一个商机,注册一个好的中文域名,等于坐拥一支绩优股。一个域名赚取百万的神话,将不再发生在美国人身上。”
CNNIC反应迅速,于11月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继“中文.中国”后再推出“中文.cn”、“中文.网络”和“中文.公司”等中文域名,呼吁国内的ISP和企业都来注册,并对NSI自行开始注册.com下的中文域名而不征求中国方面的意见的行为表示不满。CNNIC主任毛伟说:“中文域名的注册与管理不是单纯的一种商业行为,更是一种主权的体现。”
中国信息协会有关专家还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认为,“中文域名注册服务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或商业问题,更是一个域名主权的问题”“中国用户使用我们自己语言的域名也要向外国公司注册,并由外国公司负责域名解析是不合理的。这不仅造成大量外汇的流失,更有甚者,它还将对国家安全造成一种潜在的威胁,一旦国际上发生战事,我们的国际信道被迫关闭,那么我们将因域名无法解析而导致网路通信瘫痪,使国家处于危险境地。”“国家有关主管机构应尽快出台有关中文域名的管理办法,以维护国内广大网民的利益。”
信息产业部于11月8日印发《关于互联网中文域名管理的通告》,明文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文域名注册服务或注册代理活动,应获得信息产业部批准,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具体负责办理审批事宜。未经批准,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从事中文域名注册管理、注册服务和注册代理活动。”
在这一轮拼杀中,CNNIC依靠“维护国家主权”这张王牌而初战告捷。
2003年5月,中国的域名注册管理机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正式推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中文域名系统。
自此,中文域名系统结束了实验阶段,企业和个人可以正式在自己的域名中使用中文字符,然而,曾一度风行的域名抢注风潮再一次掀起。实际上,自从2000年初CNNIC推出“中文域名”实验系统后,就已经出现了抢注场面。
中文域名终获“准生证” 全球互联网管理机构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10月30日宣布,国际互联网今后可使用中文、俄文、阿拉伯文、韩文等非拉丁字母文字注册域名。这意味着中国网民有望只需在地址栏内输入类似“新华通讯社.中国”等中文域名,即可登录网站浏览。
扩展资料
中文域名泛指含有中文字元的域名,可以指:国际化域名(IDN)、国际化国家及地区顶级域(IDN ccTLD)。
国际化域名最初是由马丁·杜斯特于1996年12月提出。1998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陈定炜的指导下,Tan Juay Kwang和Leong Kok Yong将其付诸实施。
经过许多讨论和对比各种提案后,应用程序国际化域名(IDNA)被采纳为正式标准,并被用在许多顶级域名中。在IDNA中,“国际化域名”特指可以成功将IDNA转化为十进位制ASCII的域名。
2007年,ICANN开始测试非英语域名。
2008年3月,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为更新现有IDNA协议,新成立了一个国际化域名工作组。
2009年10月,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通过在使用IDNA标准的互联网中成立国际化国家及地区顶级域(IDN ccTLD)。2010年5月,第一个IDN ccTLD在域名系统根域中生效运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中文域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文域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