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的发展历史

域名的发展历史,第1张

1985年,Symbolics公司注册了第一个.com域名。当时域名注册刚刚兴起,申请者寥寥无几。1993年Internet上出现WWW协议,域名开始吃香。

1993年Network Solutions(NSI)公司与美国政府签下5年合同,独家代理.COM、.ORG、.NET三个国际顶级域名注册权。当时的域名总共才7000左右。

1994年开始NSI向每个域名收取100美元注册费,两年后每年收取50美元的管理费。

1998年初,NSI已注册域名120多万个,其中90%使用.COM后缀,进帐6000多万美元。有人推算,到1999年中期,该公司仅域名注册费一项就将年创收2亿美元。

1997年7月1日,作为美国政府全球电子商务体系管理政策的一部分,克林顿总统委托美国商务部对域名系统实施民间化和引入竞争机制,并促进国际的参与。7月2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面向公众征集方案和评价的邀请,对美国政府在域名管理中的角色、域名系统的总体结构、新顶级域名的增加、对注册机构的政策和商标事务的问题征集各方意见。

1998年1月30日,美国政府商务部通过其网站正式公布了《域名技术管理改进草案(讨论稿)》。这项由克林顿总统的Internet政策顾问麦格日那主持完成的绿皮书申明了美国政府将谨慎和和缓地将Internet域名的管理权由美国政府移交给民间机构,绿皮书总结了在域名注册查询问题上的四项基本原则,即移交过程的稳定性、域名系统的竞争性、彻底的协作性和民间性,以及反映所有国际用户需求的代表性。在这些原则下,绿皮书提出组建一个民营的非盈利性企业接管域名的管理权,并在1998年9月30日前将美国政府的域名管理职能交给这个联合企业,并最迟在2000年9月30日前顺利完成所有管理角色的移交。

1998年6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一份白皮书,建议由非盈利机构接管政府的域名管理职能。这份报告没有说明该机构的资金来源,但规定了一些指导原则,并建议组建一个非盈利集团机构。

1998年9月30日美国政府终止了它与域名提供商NSI之间的合同。双方的一项现有协议将延期两年至2000年9月30日。根据该协议,NSI将与其他公司一道承接Internet顶级域名的登记工作。NSI和美国商务部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将于1999年3月31开始分阶段启动共享登记系统,至1999年6月1日完全实施。

1998年10月组建ICANN,一个非盈利的Internet管理组织。它与美国政府签订协议,接管了原先IANA的职责,负责监视与Internet域名和地址有关的政策和协议,而政府则采取不干预政策。

2001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ICANN大会上 ,互联网国际域名管理机构ICANN通过决议,从近50个申请中遴选出7个新顶级域名来满足域名市场的需求。该机构理事会推出的7个顶级域名分别为代表航空运输业专用的.ero;面向企业的.biz;为商业、行业协会专用的.coop;可以替代.com通用域名的.info;博物馆专用的.museum;个人网站专用的.name会计、医生和律师等职业专用的.pro。

IP地址是Internet主机的作为路由寻址用的数字型标识,人不容易记忆。因而产生了域名(domain name)这一种字符型标识。

DNS最早于1983年由保罗·莫卡派乔斯(Paul Mockapetris)发明;原始的技术规范在882号因特网标准草案(RFC 882)中发布。1987年发布的第1034和1035号草案修正了DNS技术规范,并废除了之前的第882和883号草案。在此之后对因特网标准草案的修改基本上没有涉及到DNS技术规范部分的改动。 DNS即为域名解析服务。

我国域名市场进入创新发展期

域名是以点号“.”分割的,用于标识和定位互联网上主机或主机群的字符串,与互联网协议(IP)地址相对应。域名依树状层级结构由高至低依次为根域、顶级域及以下的二级、三级域等。顶级域按照运营机构的类型,分为通用顶级域(gTLD)、国家和地区代码顶级域(ccTLD)两类;按照使用的语言种类,分为ASCII顶级域和多语种顶级域两类。

我国域名发展同全球域名发展的节奏大体相同,又有中国特色。上世纪90年代,国家顶级域“.CN”成功注册登记、完成服务器国内设置并面向国内特定机构提供域名注册和解析服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承担运行维护“.CN”和中文顶级域“.中国”的职能。2003年面向公众开放注册后,“.CN”在2008年成为全球域名注册量最大的ccTLD。2009年政府主管部门对互联网违法违规活动开展清理行动后,域名市场经调整重回快车道。随着国际上新gTLD计划的实施,我国域名市场进入创新发展期,域名行业生态日益完善,在全球域名体系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我国域名行业发展规模大、质量有待提高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域名市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域名注册量为3601.9万个,约占全球的1/10。其中,“.CN”域名1636.4万个,是除免费的顶级域“.TK”外域名注册量排名第一的ccTLD。域名注册市场规模约为16.2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我国域名注册量已超过3800万个,其中“.CN”域名超过2000万个。但是,我国域名的应用率较低,截至2016年6月仅为12.3%,大部分域名仍由域名投资人持有,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我国域名行业主要停留在注册、交易、建站服务等传统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同质化明显,在域名品牌保护、域名解析和安全服务等领域缺少特色经营,与美国一些领先企业存在差距。

域名服务集中度较高,市场分化开始显现。一是域名注册集中“.CN”“.COM”两顶级域下,合计市场份额达81.6%;二是新gTLD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市场规模集中在TOP5机构,合计市场份额为75%;三是域名行业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与互联网发展水平有天然的相关性。随着新gTLD的引入,中国域名行业中的参与者类型和数量增多,市场分化趋势已经呈现。一批域名市场的新生力量,开始将新gTLD与信用体系、“互联网 ”、地方信息化、商标应用等结合发展,有望在域名创新应用和商业模式上取得新进展。

中国成为全球域名市场增长极,在新gTLD市场表现抢眼。2015年全球域名注册增量主要源自“.COM”“.CN”域名及新gTLD市场的增长,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COM”增量的62%、新gTLD增量的46%和新gTLD总量的41.8%,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本土企业表现突出,全球排名前十的新gTLD域名注册服务机构中有4家来自中国。全球共有49个机构申请了74个中文顶级域,表现出全球对中文域名的热情和关注。

域名投资和交易领域受关注,市场暴涨后进入调整期。2015年下半年,我国域名投资和交易市场火热,全年交易活跃度排名前八的顶级域总市值超过120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信心、对于域名价值的预期膨胀。市场行情带动域名交易平台活跃发展,金融工具引入、交易手段多样化等新做法和新模式,对域名市场的发展方向进行新的探索。但域名投资和交易市场尚不成熟,存在未获许可的顶级域进入市场、虚假宣传或夸大宣传导致价格虚高等现象,有待进一步规范。2016年,市场进入调整期。

新gTLD带来业务模式创新

互联网域名服务“一点接入、全网开通”的特点,决定了域名从业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域名服务活动时,除需遵守全球域名管理体系相关规定,还需要接受中国域名主管部门的依法监管。

部省两级主管部门依法开展行业管理,管理体系与国际衔接。我国遵循促进行业发展、保护用户权益、促进公平竞争、保障网络安全的整体思路,参照全球域名管理体系,注重与国际域名管理政策衔接,确立了“域名管理机构—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的三级域名管理模式,由部省两级域名管理机构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域名服务实施监督管理。

我国对根服务器、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和域名注册服务机构业务实行许可管理。在境内开展互联网根服务器(含镜像)、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及域名注册服务机构业务,需要取得相关许可。截至2016年12月,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共计20家,管理着28个顶级域;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或所在辖区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许可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共计94家。

管理办法修订工作持续推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为进一步适应当前互联网域名发展和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对《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拟通过建设管理平台、明确管理要求、优化审批流程等措施依法管理,实现放管结合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域名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日常监管与专项行动相结合,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主管部门于2015年4月至11月组织开展了“规范域名注册服务市场专项行动”,重点对未获许可或超范围提供域名注册服务、未落实域名实名注册要求、采用欺诈或胁迫等不正当手段售卖域名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和清理,进一步规范了域名注册服务行为,有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障用户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展望未来,域名行业主管部门将坚持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不动摇,坚持开展监管创新,加快修订管理办法,适应发展和管理需要。在维护用户权益、保障网络安全等监管底线基础上,继续创新治理思路和理念,更好地发挥企业、行业协会、教育科研机构等主体的作用。

中文域名发展是我国互联网域名行业乃至互联网行业的利益所在,新gTLD带来业务模式的创新,使行业生态更加完善。业界有望继续在这些领域携手合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推动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域名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有关提升域名安全性的行动在国际国内持续开展,由此构筑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成为业界协作的发力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869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5
下一篇2023-03-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