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智库:共享单车太烧钱?AI公司也不逞多让

算力智库:共享单车太烧钱?AI公司也不逞多让,第1张

依图 科技 发布自研AI芯片“QuestCore”,人工智能烧钱还在继续,但这个行业和互联网模式烧钱似乎又有点不一样。

上个月,依图 科技 召开发布会,正式推出首款云端芯片“QuestCore”和依图原子系列云端服务器、依图前沿系列边缘盒子,并宣布AI芯片已实现商用。

作为和商汤、旷世、云从并立机器视觉“四小龙”的依图 科技 率先推出了自己的AI芯片,进军芯片领域。

一方面是技术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是越发加速的烧钱,但是人工智能的烧钱,和互联网公司的烧钱,是两个逻辑。

1 人工智能无底洞,巨头盈利仍靠补贴

现阶段人工智能基础领域的技术研究还在继续,这个行业烧钱也还在持续。

人工智能领域目前最火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安防、医疗、金融等领域。

然而,即使在食物链最顶端的几家人工智能公司,最大的订单量除了金融行业,基本以政府采购为主,尤其是现在人工智能行业主攻的智能安防、智慧城市等项目。

然而,据某人工智能公司员工爆料。此类项目都是以获取政府订单获得知名度为目的,因此盈利很少,甚至很多时候都是亏本的状态。

即便是上市公司科大讯飞,2018年年报显示获得政府补助总额2.85亿元,占比净利52.58%。据统计,十年来仅政府补贴就超过十亿。

被称为人工智能四小龙的商汤、依图、旷视、云从更是被戏称为“融资机器”。

这样的烧钱程度更甚于此前共享单车大战,但是烧钱的逻辑,和传统的商业逻辑并不一样。

2C行业的烧钱逻辑很简单,前期烧钱推广渠道抢占用户,获得未来的订单。而投资人的逻辑则更简单,那就是前期投入等待接盘。尤其是互联网行业,更是一场估值 游戏 ,人们追求的是交易机会而不是实际价值。

前有P2P、后有共享单车,一旦企业后续融资没有跟上,资金链断裂,没有持续变现渠道的互联网泡沫破灭,钱烧没了也是分分钟的事。

人工智能行业的烧钱为何不同?其核心在于钱投在了实际产品中。

2 人工智能的钱怎么烧?

去年6月和7月,依图 科技 先后完成了2亿美元和1亿美元的C+轮战略融资,时隔一年,依图发布“QuestCore”AI芯片,从发布会现场的介绍和数据来看,依图的芯片在人工智能领域内属顶尖水平,依图 科技 用成果给予了投资者回应。

AI算法厂商推出自有的AI芯片,加速自身AI技术能够更好更快的落地,已经成为了一大趋势。

商汤 科技 选择了和芯片大鳄高通合作,旷视 科技 携手联发科,而云从 科技 和依图 科技 均选择了自研芯片。

在全球范围内,AI芯片早已成为各行业巨头最为重视的战略高地。Google很早就推出了自研的TPU;Nvidia在AI领域也是深耕多年,并且在云端AI芯片、 汽车 自动驾驶领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2017年,Intel以150多亿美金收购了ADAS\/自动驾驶AI芯片及解决方案厂商Mobileye,此外还收购了AI芯片公司Movidius;Facebook也有在芯片方向布局;不久前,Tesla也推出了自己的自动驾驶AI芯片。

而在国内,如百度在2018年就发布了云端AI芯片“昆仑”;阿里去年也收购了中天微,并且还成立了平头哥半导体公司;同时,在去年,众多的语音AI算法厂商(如云知声、Rokid、思必驰等)及视觉AI算法厂商(如地平线、云天励飞等)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AI芯片。

依图创始人兼 CEO 朱珑在发布会上表示,摩尔定律已濒临终点,智能算法性能的增长在过去的4年提升100万倍,人工智能的发展时代下,算法才是计算力的更大引擎,“算法即芯片”,算法性能已经成为芯片成功与否的关键。

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并不是简单的算力竞争 游戏 。其本质上,还是要找对应用场景,并且开发出更具优势的算法,以此定制出来的芯片才更具性价比优势。依图 科技 的首款云端视觉推理AI芯片就是遵循着这一逻辑。“人工智能企业若只以单一领域的技术进行竞争,未来仍将面临压力,因此建立体系对人工智能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学者刘峰曾表示。即便商汤 科技 在2017年宣布已实现盈利,却仍然在加大融资力度。去年5月,商汤宣布完成C轮6.2亿美元融资,估值45亿美元。有媒体爆料,商汤 科技 融资或为布局研发芯片。

人工智能已经从技术进入芯片,行业巨头们不再满足于技术赋能,而是提供从底层技术到核心硬件的整体解决方案。

这也是这个行业的独特所在,其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增量市场,更是能带动所有产业的能效提高,也被称为下一场工业革命的重要引擎。

因此,人工智能甚至成为了国际间军备竞赛中最重要的桥头堡之一,这也是为什么科大讯飞这么多年来可以持续获得政府补贴的原因。

中国这种基建狂魔以同样的热情投入到了人工智能的基础建设上来, 科技 产业园区建立、相关政策出台,哪怕还处于烧钱阶段,人工智能的确烧出了不一样的烟火,甚至带动着政府一起起舞。

3 人工智能的钱也会打水漂

虽然人工智能行业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但并不代表投入一定能带来回报。尤其是目前整个行业都没进入稳定的盈利渠道。

据IT桔子统计,2019年前四个月,AI行业资本交易量下降,平均单笔交易融资额1.07亿,相较于2018年1.8亿的平均单笔融资金额,近乎腰斩。

另一个数据则显示,2018年全年有将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对国内AI创业公司数量和投资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全国人工智能企业4040家,但其中拿到风险投资的公司仅占总数的30%,有70%的公司没有拿到融资,倒闭清算只是时间问题。

显而易见的是,即便是头部企业,持续烧钱还将继续,但人工智能市场仍在,倒下越多,资源无疑将会更加集中。

目前人工智能公司不断拓宽应用领域,是在目前的技术边界做出的不断 探索 。但是在开始稳定盈利之前,要么继续研究技术,要么等待死亡。

但至少,人工智能行业烧掉的钱,在推动产业技术进步,而不是放大泡沫。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久违的AI独角兽终于可以上市了。

投资界获悉,4月6日晚间,证监会已同意云从 科技 科创板注册申请。这意味着云从 科技 离IPO又近了一步。此前,云从 科技 曾在2020年12月递交招股书,但中间过程一波三折,直到2021年7月才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正如云从的投资人感叹,这个过程很揪心。

云从 科技 的历程,是一位80后博士创业的故事。1981年,周曦出生于四川内江市,先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取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2011年,周曦放弃留美,选择回国——到重庆研究AI。云从 科技 正是脱胎于周曦参与的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项目,2015年正式应运而生。

成立时间最晚,云从 科技 是“AI四小龙”最后一只独角兽 ,一路走来融资至少11轮,曾经蔚然壮观。此后,中国AI赛道开始沉寂。经历了大浪淘沙之后,商汤终于成功上市,旷视上会也获得通过,而依图选择终止IPO。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这群中国最耀眼的AI独角兽悄然间走向了不一样的命运。

中科大学霸创业

7年,做出估值300亿

云从 科技 的故事,起源于 中科院的一间实验室

1981年出生于四川内江市的 周曦 ,自小成绩优异被称为“神童”,18岁那年顺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于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在这座被誉为“科学家摇篮”的高等学府,周曦开始崭露头角,曾凭借声纹识别研究获得NIST评测世界冠军。

在中科大完成了本硕连读之后,周曦继续着求学之旅,在2006年来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下称“UIUC”),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周曦的博士生导师正是“计算机视觉之父”黄煦涛教授,而后者当年仅在全球招收三位学生。

读博期间,周曦将研究方向由语音识别转向了图像识别。这一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周曦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曾回忆过,“实验结果基本上都会很坏,因为程序、推导可能写错,假设也可能出错。在这么长的链条上,很多时候我们还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

但很快周曦就找到了突破口,在UIUC搭建了Cluster服务器阵列,将语音识别与图像识别领域交叉实践,获得的成果显著。此后,周曦带领团队代表UIUC接连参加了多项国际比赛,先后战胜了MIT、东京大学、IBM、Sony等著名研究机构,拿到六次世界智能识别大赛冠军,并发表了数十篇论文,被引用上千次。

博士毕业之后,周曦收到了多份高薪工作的邀请。时值2011年,中国科学院计划在西南地区筹建研究院,筹备人袁家虎(现任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院长)三次赴美与黄煦涛教授及周曦见面,希望能够为国内引进全球顶尖的 科技 人才。袁家虎院长的诚意和表态,让周曦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回国工作

因此,在留美5年之后,周曦放弃了优渥生活和事业,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智能多媒体中心,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包括图像识别与人脸识别技术等。

2015年,周曦再次做出了一项重大抉择,决定带领团队投身创业。谈及创业初衷,他曾表示,前沿尖端技术的创业,如果研究人员不能亲力亲为,成功的机会等于零, “亲力亲为,或许也只有很小的几率成功,即便如此,我也愿意一搏。”

于是,云从 科技 在这一年3月正式成立,并先将目光瞄向了银行。当时,为了拿下一家银行的身份核验项目,云从 科技 的团队憋了好多天,写了十几页的方案。结果,银行却表示从来没见过这么短的方案,最少都是300页起。

最终为了这个订单,周曦带着团队用2年时间提交了48种方案,直到内部测试准确率达到99.8%,客户才签下合同。“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要想把技术落地,就要扎根行业,与行业共同成长。”周曦曾回忆道。

时至今日,云从 科技 实现了从智能感知到认知、决策的核心技术闭环。公司自主研发的跨镜追踪、3D结构光人脸识别、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和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等AI技术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在业务布局方面,云从 科技 也已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大领域已逐步实现成熟落地应用。

当然, 持续亏损仍是云从 科技 无法忽视的问题 。招股书显示,其2018年至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4.84亿元、8.07亿元、7.55亿元;净亏损则分别为2亿元、17.63亿元、7.2亿元,尚未实现盈利。

根据招股书,云从 科技 的估值大约在 300亿-400亿 ,但具体还是要看发行情况。回顾创业,周曦曾经感慨,“我知道很难,但没想到这么难。” 好在他坚持了下来,云从 科技 如今距离登陆科创板也只剩下时间问题。周曦,即将斩获属于自己的第一个IPO。

融资11轮,VC/PE队伍庞大

IPO一波三折

在“AI四小龙”中,云从 科技 的融资历程并没有见到太多一线美元基金的身影。

人工智能元年2015年,刚成立的云从 科技 天使轮融资6000万元,投资方为人工智能公司佳都 科技 、杰翱资本,同年年底,云从A轮融资近2亿元。用投资人的话来说, 当时市场不是特别明朗,但云从估值已经很高了。

随后,AI在国内大爆发。2017年,云从 科技 B轮获得5亿元融资。此时我们能看到诸多国资背景的机构,如元禾原点、广州基金、越秀产业基金等。背靠产业集团小米的顺为资本也来了,还有星河集团与工程院院士发起设立的基金星河·领创天下,以及人民币基金普华资本、兴旺投资等,同时还出现了老股东杰翱资本、佳都 科技 的身影。

2018年的另一个标志性节点,云从 科技 B+轮融资超10亿元, 融资规模和B轮相比扩大了一倍 ,粤科金融、中国国新控股、广州基金、联升资本、渤海产业基金、张江星河、前海德升、越秀金控等近10家机构集体赶来。2019年,云从 科技 也获得了新鼎资本、金泉投资、众安资本、善金资本等机构的支持。

2020年更不用说。2020年5月,云从 科技 C轮融资18亿元,投资方包含中网投、上海国盛集团、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工商银行、海尔金控、信中利、工银亚投、高捷资本等等知名机构。彼时有报道称,云从 科技 有望在2020年底上市。

但后续云从上市之路经历了一波三折。云从C轮融资完成后,很快被纳入了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一位投资人提到,当时担心可能对后期业务拓展有影响,所幸这并未耽误上市进程。2020年8月,云从 科技 在广东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同年12月递交招股书,但很快又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

更戏剧性的是,经历问询后,2021年3月底,云从 科技 因财务资料过期,上市申请被中止审核。 “这是最痛苦的时候” ,北京一位投资人描述。随后在2021年6月,云从 科技 更新了财务资料,上交所恢复上市审核进程。2021年7月,云从 科技 顺利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多了一道曙光。

此后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就在昨日(4月6日),云从 科技 终于通过科创板注册。一位参与了云从融资的投资人感慨,这是最让他揪心的一个项目,“凡项目上会必过的信心差点被摧残殆尽”。接下来,便是等待云从 科技 的IPO敲钟。

最后一只AI独角兽,

唏嘘间,大家走向不同的命运

云从 科技 终于等来了IPO,宣告这一个时代的落幕。

曾几何时,无VC不投AI。数据显示,2015年-2018年,AI领域的投资频次和投资总额均快速增长,在2018年最高峰时,这一领域投资总额过千亿元,投资笔数接近500笔。融资似乎成了一场竞赛,行业的融资记录被一遍又一遍地刷新,成为中国创投史上罕见的一幕。

在当时,几乎每一家投资机构在被问到人工智能时,给出的回答不是“我们已经投了”就是“我们正在看”。正是在这样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下,以“AI四小龙”为代表的的一批创业公司应运而生。

其中, 云从 科技 成立时间最晚 ,2015年——而商汤 科技 成立于2014年,依图 科技 成立于2012年,旷视 科技 成立于2011年。伴随着AI融资狂潮,AI四小龙一时炙手可热。

但好景不长,在烧钱、亏损的质疑下,国内AI行业急转直下。“我已经很长时间没看AI的创业项目了”,一位北京VC投资人曾对投资界坦言。随着AI融资寒冬,云从 科技 成为了所剩不多跻身独角兽行列的AI创业公司。

而一旦没有了输血,摆在AI公司面前的选择并不多:要么悄悄关门,要么谋求上市之路。兜兜转转,“AI四小龙”各自走上了不一样的命运。

2021年12月30日,商汤 科技 正式挂牌港交所,最新市值高达2000亿港元,成为国内AI第一股。如果按原计划,商汤 科技 本应在12月中旬就已完成IPO。结果却在12月10日突生变故,因地缘政治原因不得不推迟发行。在这场生死博弈中,商汤 科技 选择坚定不移推进IPO——仅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整,再次宣布重启公开招股,最终成功上市。

而其他人上市之路十分坎坷。早在2020年11月,科创板就宣布依图 科技 IPO获得受理;仅仅一个月后,四小龙中成立时间最晚的云从 科技 ,科创板IPO也获受理;随后在2021年3月,旷视 科技 也申报了科创板上市。

令人意外的是,2021年7月初,依图 科技 主动撤单,IPO之旅戛然而止。同月,云从 科技 上会获得通过,旷视 科技 也在两个月后上会获得通过。如今,在提交注册超8个月后,云从 科技 先于旷视 科技 获批注册。根据上交所最新显示,旷视 科技 注册申请目前处于中止状态,原因为公司财报更新。

而另外一家被寄予厚望的AI企业格灵深瞳,上市后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成立于2013年的格灵深瞳,在上市之前至少获得7轮融资,背后集结了一众知名VC/PE。曾经创投圈认为格灵深瞳估值能够达到3000亿美元。然而今年3月,格灵深瞳正式登陆科创板,但开盘即破发,最新市值仅有50亿元,实在是令人唏嘘。

即便惨淡,但上市起码还有翻身的机会。一级市场投资人感叹: “现在的形势是哪里能上就上哪里 。AI公司做各个行业的落地,摊子铺得很大,成本投入很高,上市肯定是为了确保有持续的现金流注入。”这一次,留给AI独角兽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未来,医学科学将成为最具有潜力的创业前沿。因为人类的 健康 和幸福感其实取决于人类的每一个器官是否‘退居二线’。身体的器官干扰不到你,感觉、力量、活力、创造性才能‘奔赴前线’。”1月17日中午,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真格星球ZhenPlanet」第二期的午餐会上,分享了他对医疗 科技 潜力的思考。

真格翻译自英文单词“Integrity”。“格”是状态的意思,神格是神的状态、人格是人的状态,真格就是“真”的精髓。真格基金2011年成立,截至目前,累计管理资金总规模超10亿美元,立志做世界上“最大的小基金”。

在火热的医疗赛道中,真格基金已布局64个项目,其中,19个进入到B轮,主要领域包括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真格基金投资副总裁陈高鹏在开营仪式上介绍道:“真格既追求医疗基金‘看临床’、‘看数据’的专业审慎,又以‘人+赛道’为核心,对技术风险有更大的容忍度。”2020年9月,完成3.188亿美元融资的晶泰 科技 ,就是真格大胆布局AI+制药领域的案例代表。早在2017年,业内普遍对该赛道充满疑虑之时,真格就成为了晶泰 科技 的早期投资人之一。

为了让更多医疗 科技 青年人才有机会拓展交流技术转化的思路与方向,1月14日至1月17日,真格基金与《麻省理工 科技 评论》中国共同举办了第二期前沿 科技 人才孵化项目「真格星球 ZhenPlanet」——医疗 科技 创业营。

26位选拔出来的学员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参访了默克中国创新中心、ATLATL飞镖加速器、宜明昂科生物医药,并与16位生命科学领域的创业前辈、产业先驱、投资专家现场交流,直面真实的创业故事。

医疗 科技 赛道有何特殊性?创业时会遇到哪些必选题?科研与创业的碰撞,时而惊喜时而惊吓。

比如最常见的科学家创业瓶颈之一,就是优秀的科研成果做产业转化,最后却发现想象中的市场实际上并不存在。在导师分享中,我们也听到了类似的故事:由于开发的产品过于超前,导致公司一度陷入财务困境,在阵痛中进行业务转型后,才终于回血成功。此后,创始人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在构建商业逻辑的过程中,开始非常重视思考如何自我造血能力与前瞻性业务布局兼顾,如今公司才得以在行业内一骑绝尘。

当然,创业要思考的也不仅是“把产品做到最好,并销售给市场”——公司股权如何分配、大公司主动上门是真心合作还是要套取信息、创始合伙人中有人发生了变化怎么办、如何招募并管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如何跟投资机构谈判才能为公司争取到最大利益,这些看起来和技术、产品没有关系的事情,往往占据了创始人最多的时间,并决定公司的存亡,因为这些事情代表了创始人能为公司争取到多少资源、避开多少致命风险。

14位来自国内外医疗 科技 领域资深产业人士、专家顾问,以及身经百战的垂直赛道头部公司创始人导师现场真诚剖白,毫无保留地与学员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Q: 如何理解“创始人需要有丰富的产业经验,但也不要有太丰富的产业经验”?

宜明昂科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田文志:建议在创业初期,创始人自己先把公司建立起来,当业务逻辑、基本框架都已经搭建好之后,再去寻找合伙人补充差异化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在创业初期就有两三个合伙人的话,很容易对发展路线产生分歧,最后分道扬镳,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在这个过程中,创始人需要充分理解行业情形和商业逻辑,这种情况就需要丰富的产业经验;但拥有太丰富的行业经验,也可能会让创业者过度思虑、优柔寡断,影响决断。

Q: 您怎么定义自己的角色,企业家还是科学家?

宜明昂科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田文志:有一半的时间需要和投资人打交道,同时也要担任公司的CSO、CBO、CEO,公司成立之初创始人都需要身兼数职,逐步组建起有信任感、能力匹配的管理团队帮你分担一些工作。公司刚起步的阶段,没有必要聘请非常漂亮的顾问级团队,可能到了接近IPO的时候,再针对IPO的需求选拔培养和外部储备一些高级管理人员。

Q: 科学家应该在创业公司里扮演怎样的角色?

中国工程院免疫学组学学术委员(外籍顾问)、香港生物医药转化研究协会主席姚毅: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公司的立项往往是基于科学家的技术而存在的,所以科学家是生物医药企业中十分关键的角色。对于科学家在企业中的使命,我认为有三点:首先是要完成将新技术从实验室到CMC产业化小试中试阶段的科学突破以及其中动物实验的论证。其次是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公司的科研团队能将这项新技术消化掉。最后是科学家要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有创新,pipeline要做好。目前很多海外回国的科学家受到一些资金或政策优待,有时忙于应酬,反而起不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科学家还是应该扎下心来做科学,发挥自己的优势是正经。

Q: 对于有技术但没有产业背景的“草根”创业者,您有什么建议?

百奥赛图创始人兼CEO沈月雷:刚创业的时候,我经常看一些成功人士写的建议,会让我很紧张——跟我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我是不是做错了。后来在创业过程中我感受到,其实不是这样的。比如创业初期组建豪华团队、从外部招最顶尖的人,对“草根”创业者不现实,只能创业人自己先多下功夫把业务做起来,再把团队慢慢补齐。每个公司的情况都不太一样,不要太迷信别人的经验,还是要从实际出发。

Q: 非技术背景的公司创始人如何更好地引领和管理有技术背景的人?

品峰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丁伟:我们先来举一个例子,比如乔布斯,他并不是纯技术的人,但是他非常懂产品的本质。对于公司创始人来说,不一定要对编码或者硬件很懂,但是应该对产品、市场和用户之间的结合度非常敏感。这个结合度是你超过技术人员并且能够对他们进行很好的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千万不要只讲情怀。他们最后一定是要认可你对公司发展方向的深刻理解。这个方向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如客户端、市场等这样的多个维度。这些才是让大家跟着你走的核心。

Q: 创业初期,您如何说服拜耳等国际大型药企加入ATLATL?

ATLATL创新中心创始人兼CEO朱鹏程:第一就是敢想敢做,不要在做之前给自己预设很多主观障碍,试一下,没什么好怕的。第二点是要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第三是保持好的心态,即便失败了也可以当做为下一次积累经验。但只有迈出了第一步,才会有后续的机会和可能性。

Q: 通过默克创新中心与业务部门达成商业合作的项目,一般都有什么特点?

默克中国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默克中国战略及转型副总裁孙正洁:默克创新中心会为入驻企业创造和业务部门碰撞交流的机会,50%以上的默克创新中心入驻企业都可以跟业务部门达成不同程度的合作。即便没有达成合作,初创企业也可以在交流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市场和与大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的商业流程,默克创新中心的全球专家网络也会从默克的角度为初创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提出挑战和建议。达成合作的初创公司一般都具有非常扎实的技术能力,其次这些公司的创新能力通常可以更好地让默克发挥既有产品和技术优势、精准地解决默克客户群体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两者业务相关度也非常重要。

Q: 新产品建立销售渠道时踩过哪些“坑”?

康立明生物创始人邹鸿志:我在销售渠道建立时遇到的最大的“坑”其实是定价问题。在一开始我们产品的定价过高,这也直接导致了患者不愿意支付,回检少的问题。后来我们调整了产品定价,情况才最终改善。我的经验是筛查产品的单价不能太高,因此我们在产品成本端也进行了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第一是从设计源头上降低成本,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将产品做的最简单,使用最少的标志物。第二在核心原材料的供应上我们也积极建设自己的渠道来降低成本。有了这两项我们就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获得成本优势。

Q: 针对各层级医疗机构的不同需求,依图医疗如何针对性赋能?

依图医疗COO方骢:对于大型的诊疗中心,他们的痛点是提升诊疗效率,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看最多的病人,另一个则是提高科研的能力,促进平台建设。对于市级专科治疗机构来说,引流是相对关键的问题。他们既需要向上联合提高科研水平,又要向下引流招到合适的病人。而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相对较弱这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针对不同层级的不同困境 ,依图医疗准备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头部医院的智能专科病种库、智能科研平台等,针对中层医院的智能临床辅助诊断系统,以及针对基层机构的智能筛查评估工具等。

Q: 晶泰是如何找到第一个付费客户的?

晶泰 科技 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温书豪:从0到1的客户对于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还是需要扎实的技术能力才能敲开他们的门。当时,我们有机会跟辉瑞对话,但大公司都相当谨慎,他们提出了3款内部药,没有任何外部实验数据,邀请我们和全球范围可以做晶型结构预测的机构团队分别做实验评估。在2017年的感恩节,公司30几个人聚集所有资源来完成这个项目。最后辉瑞对我们的评价是:Shock,不敢相信一个早期的创业公司可以获得这么好的结果。

Q: 您认为成功和失败的创业公司分别有什么特点?

ATLATL创新中心创始人兼CEO朱鹏程:成功的团队都有一个共性:“迷之自信”,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有极其渺茫、复杂和困难的时刻,如果太“清醒”可能就不会做下去了。另外就是坚持,很多创业失败了的案例通常是创始人在创业之外还有很多退路和诱惑,比如进大企业拿很高的年薪,那他可能很坚持下去。最后,就是不断快速学习的能力,在“迷之自信”迈出第一步之后要快速积累学习、消化理解新的信息和经验,最终成为行业里的专家。

Q: 应该从哪些维度开始思考创业方向?

安翰医疗执行总裁兼联合创始人肖国华:我认为可以有两个角度,第一个是做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东西。你首先要有一个优势或者长板,然后在从零开始的这个过程中不断弥补自己的短板。这个过程的推进肯定是要有团队的,团队内要有方方面面的人才。第二个是找到某些产品在先进国家和我国之间的代差,以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将其他国家的产品做出不一样的改变,并且有效应用到我国的市场。这样的一个成功基本是可以保证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心中一定要有国际市场的位置。

Q: 怎样的研究成果有可能成为好的创业项目?

Q: 公司采取“中美双栖”发展模式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模式有什么利弊?

艾科诺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杨星:原因在于中美市场各有优劣。中国的优势在于市场大。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IVD第二大市场,未来的年增长速度仍然接近20%。销售主要还是是通过代销商模式。美国的优势有一个成熟的研发生态环境,从建立实验室、招研发人员到购买研发所用的等试剂等都很便利。我们当时是在圣地亚哥做的产品研发,所以现在仍然打算在那里做技术研发,但是在美国FDA注册、以及搭建销售团队都需要耗费较多的财力。

Q: 如何解决“技术”与“产品”之间的冲突?

艾科诺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杨星:我是技术出身,我很感谢在生物梅里埃的工作经历,让我学习和了解市场的需求,积累了更多商业的经验。艾科诺的产品是在我分析过市场需求之后再去研发的,不是单纯从技术角度出发。现在大家都在讲微流控,我90年代末在读博士期间就是做微流控的研究,但是我的职业生涯里丝毫没有和微流控沾边,因为技术不是产业。所以我们现在的产品完全是站在市场的角度去定义的。

Q: 创业成功的最关键要素是什么?

品峰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丁伟:我认为有天时地利人和三个维度。二十岁的时候我觉得人和是最重要的,十几年后觉得天时最重要,讲究顺势而为,但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段,我觉得天时地利人和都重要。天时和地利可以帮助你在短期内很快地冲上去,但是最后决定你的公司能不能成功还是要看人和这个要素。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要看准天时,如果只看准了人,但是时间不对也不行。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可能人和相对更重要一些。

Q: 晶泰 科技 可以快速发展成赛道头部公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晶泰 科技 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温书豪:作为头部公司,你的焦虑是什么?首先,进入行业的外部时机很重要,正好也有能力匹配、相互信任的创始团队。另外,当时我们选择了国外大型药企作为切入点,他们对我们来讲既是客户也是老师,我们在合作过程中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与能力。最近比较大的焦虑是跟互联网巨头公司竞争人才,我们需要保持在市场中凝聚人才的能力。

Q: 疫情之下,体外诊断市场有何新的发展趋势?

资深体外诊断从业者、医疗投资独立顾问许静波:体外诊断行业在中国发展得特别快。它的市场机会及动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发展空间大、进口替代、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诊断贯穿医疗整个过程)、各种新技术进步、政策红利以及新冠疫情。目前的市场热点多聚焦在分子诊断(如新冠病毒)、进口替代、POCT,实验室自动化、质谱、微流控。这两年发生的新变化也对体外诊断行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重塑市场。比如新冠疫情、DRGs、多级医疗体系的构建、对本土化产品的创新支持以及中美可能的医疗领域的脱钩。

Q: 在体外诊断行业,如何选择创业产品?

资深体外诊断从业者、医疗投资独立顾问许静波:对于体外诊断产品的设计标准,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技术发展、疾病筛查、指导用药、个性化治疗、公共和环境 健康 检测及产品在医疗活动中功能的延长。最简单的原则,那就要比已有的产品做到检测的更快、更准、更小。对创业产品的选择,建议主要参照市场(临床需求)、技术和政策三个导向。其中,以市场(临床需求)为核心,先对临床(医生、检验科)的需求进行辩证筛选,首选发病率高的病种,同时快速跟进体外诊断行业的巨头,按照利润率的高低安排产品开发顺序,且选择容易拿到证书的产品,并尽量微创新,最后一定还要有国际市场概念。

Q: 医工交叉创新转化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导王田苗: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医工交叉合作问题:中国的理科、工科、医科等相互独立,不交叉,而这些学科之间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浸润才能碰撞出火花,需求交叉才能带来价值的方法、产品与创新成果。第二,合作初心问题:早年医工交叉并不是为了经济贡献,在这个领域,5年才能证明初心,10年才能验证成长,瞄准对经济的贡献等,才会体现出企业责任和使命感。第三,商业、 科技 和临床结合问题:研发与临床试验周期长,医疗产品难度大,需要企业不断地运作、投资人不断投资,才能够发展壮大。

Q: 医工交叉创新转化的突破思路有哪些?

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导王田苗:首先,找准突破方向,积极主动结识有影响力的三甲医院和大科主任,与他们不断地迭代交流,确定该赛道的痛点、高频,助力确认方向;其次,寻找优秀的商业合伙人,可信、耐心是最宝贵的品质;最后,以终为始,以许可证为目标,从需求开始进行。如果想要从商业上突破,有两种可能,第一,去接触小型B端机构,比如诊所,第三方影像、连锁;第二,去三甲医院。这是从技术突破到商业的两种渠道。

Q: 我国医院体系的分层制度将如何发展?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负责人张巍怡:我们都说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这个也是国家一直在大力推广的,包括一些类似于网上医院、线上会诊的模式,目的是想要进行一些连接。比如过去提出的五个重点区域,像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将这几个城市辐射范围内的市级医院进行联合。一般只有患上重要疾病才会在这五个区域治疗,慢性疾病和长期疾病都要回到自己所在的市域治疗。同时,这个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也是需要一些数字化的工具来帮助企业进行具体运作的。

Q: 您认为专利保护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负责人张巍怡:过去因为评审系统等问题导致很多产品进中国市场比较晚、专利保护时间短,这可能是因为以前中国出于发展需要,主要处于一个追随者的角色;而目前在大环境开始拥抱创新的基础上,创新最根本的原则是维护专利本身的独占性。专利全部的价值都在独占性上。据说今年六月会落地新的专利法,到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下相关法规的要求。

Q: 您如何看待数字安全问题,跨国家跨区域的数据联合项目如何实现?

依图医疗COO方骢:数据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数据的使用权限也和应用场景相关。例如在临床诊疗的环境里面,数据是不允许出国和上云的。但如果是用来做科学研究,数据经过脱敏进入到公共数据库再经过相关部门例如医院伦理会、国家卫健委等机构审批,便可以用来做跨国家跨区域的项目。依图医疗的许多产品数据都是高度保密的,例如国内的癌症筛查平台是全国多中心的,数据需要高度保密,因此,数据服务器在医院内属于私有云而非公有云。

在本期医疗 科技 创业营中,26位真格星球学员虽然创业方向不同,但都怀揣用 科技 改变世界的理想:致力于多种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药物开发、从凝聚态物理跨界到临床医学、将智能计算深度应用到老年退行性疾病筛选诊断和康复、研发可24小时持续监测血压的可穿戴设备...

在 Ice Breaking 环节中,学员们飞快地认识了每一个人,他们中有意外相认的师兄弟,也有曾经有过短暂交流的同行业者,更多的是为彼此带来了全新领域领域、不同兴趣、交叉认知和知识的伙伴。

在参访过程中、在课间,他们围绕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兴趣所在进行了各种激情澎湃的头脑风暴,从提出想法到搭建团队、从产品原型到商业落地,聆听同伴们对当天导师分享的感悟与收获。

在深夜,真格星球还组织了轻松的ZhenRefelction环节,学员们喝着啤酒,与同僚们彻夜长谈,分享他们对未来充满激情的想象,以及眼下可能的困境与徘徊。

创业的路上因为“不确定性”而充满未知,旦夕祸福,创始人每一天都像走钢丝。

“接受风险与挑战已经不是一种德行,而是生存面临的必然结果。当大家想要迈出创业第一步的时候,风险已经不是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是Just do it。”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在创业营期间,就“不确定性”这个议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创业的确是一场冒险的旅行,它需要的不仅是独特的技术、充足的资金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更需要的是创业者有勇气拥抱种种“不确定”的挑战。

最后,让我们来认识本期真格星球的“勇敢者”。

第二期「真格星球」圆满结束

祝福正在改变世界的你们

步履坚定,无问西东

Aiming for the stars

Landing in ZhenPlane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142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9
下一篇2023-03-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