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计算技术的文章1500字

关于云计算技术的文章1500字,第1张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数据中心向整合化和绿色节能方向发展

目前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正面临异构网络、静态资源、管理复杂、能耗高等方面问题,云计算数据中心与传统数据中心有所不同,它既要解决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完成企业级数据中心的扩容部署问题,同时要兼顾绿色节能和高可靠性要求。高利用率、一体化、低功耗、自动化管理成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的关注点,整合、绿色节能成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技术的发展特点。

数据中心的整合首先是物理环境的整合,包括供配电和精密制冷等,主要是解决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问题。进一步的整合是构建针对基础设施的管理系统,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软件,提升管理运营效率。还有一种整合是存储设备、服务器等的优化、升级,以及推出更先进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艾默生公司就提出,整合创新决胜云计算数据中心。

兼顾高效和绿色节能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出现。集装箱数据中心是一种既吸收了云计算的思想,又可以让企业快速构建自有数据中心的产品。与传统数据中心相比,集装箱数据中心具有高密度、低PUE、模块化、可移动、灵活快速部署、建设运维一体化等优点,成为发展热点。国外企业如谷歌、微软、英特尔等已经开始开发和部署大规模的绿色集装箱数据中心。

通过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设备智能化等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中心的局部节能,但尚不能真正实现绿色数据中心的要求,因此,以数据中心为整体目标来实现节能降耗正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围绕数据中心节能降耗的技术将不断创新并取得突破。数据中心高温化是一个发展方向,低功耗服务器和芯片产品也是一个方向。

二、虚拟化技术向软硬协同方向发展

按照IDC的研究,2005年之前是虚拟化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之为虚拟化1.0,从2005年到2010年时虚拟化发展的第二阶段,称之为虚拟化2.0,目前已经进入虚拟化2.5阶段,虚拟化3.0阶段在不久也将会到来。根据Gartner的预测,到2016年中国70%的X86企业服务器将实现虚拟化。

ArsTechnica网站上刊出的一篇文章评论到,当前的虚拟化市场当中,VMware是老大,微软Hyper-V老二,思杰Xen第三,红帽和甲骨文在争夺第四把交椅。随着服务器等硬件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进步、软件应用环境的逐步发展成熟以及应用要求不断提高,虚拟化由于具有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环保、可进行大规模数据整合等特点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技术。

首先,随着各大厂商纷纷进军虚拟化领域,开源虚拟化将不断成熟。Gartner也指出,虽然目前开源虚拟化的市场还比较小,但到2014年底其市场份额将翻番,而且未来也会快速增长。

其次,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软硬协同的虚拟化将加快发展。在这方面,内存的虚拟化已初显端倪。

第三,网络虚拟化发展迅速。网络虚拟化可以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具有节能成本、简化网络运维和管理、提升网络可靠性等优点。VMware和思科公司通过四年的合作,在网络虚拟化领域取得突破创新,推出了VXLAN(虚拟可扩展局域网)。VXLAN已获得多个行业领先厂商的支持。

三、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进入创新高峰期

在云计算环境下,存储技术将主要朝着从安全性、便携性及数据访问等方向发展。分布存储的目标是利用多台服务器的存储资源来满足单台服务器不能满足的存储需求,它要求存储资源能够被抽象表示和统一管理,并且能够保证数据读写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性能等各方面要求。为保证高可靠性和经济性,云计算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来保证存储数据的可靠性,以高可靠软件来弥补硬件的不可靠,从而提供廉价可靠的海量分布式存储和计算系统。在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中,基于块设备的分布式文件系统适用于大型的、海量数据的云计算平台,它将客户数据冗余部署在大量廉价的普通存储上,通过并行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可以提供优秀的数据冗余功能。且由于采用了分布式并发数据处理技术,众多存储节点可以同时向用户提供高性能的数据存取服务,也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性。目前国外很多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已经或正在着手开发分布式文件系统,已经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如PVFS、GPFS、zFS、Google FS、Hadoop FS等,进一步更深入的研发也还在进行中。

除了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P2P存储、数据网格、智能海量存储系统等方也是海量存储发展的趋势体现。其中,P2P存储可以看做是分布式存储的一种,是一个用于对等网络的数据存储系统,旨在提供高效率、鲁棒和负载均衡的文件存取。数据网格是有机的智能单元的组合,类似于计算网格。智能海量存储系统包括主动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主动调整等。云计算中存储的海量数据应用将为云计算提供新的价值高点,也必将成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四、分布式计算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

资源调度管理被认为是云计算的核心,因为云计算不仅是将资源集中,更重要的是资源的合理调度、运营、分配、管理。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突出特点,是具备大量的基础软硬件资源,实现了基础资源的规模化。但如何合理有效调度管理这些资源,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单位资源的成本,是云计算平台提供商面临的难点和重点。业务/资源调度中心、副本管理技术、任务调度算法、任务容错机制等资源调度和管理技术的发展和优化,将为云计算资源调度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不过,正成为业界关注重点的云计算操作系统有可能使云计算资源调度管理技术走向新的道路。云计算操作系统是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系统,是指架构于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硬件资源和单机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管理海量的基础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云平台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极为简化和更加高效的计算模型,以低成本实现指定服务级别、响应时间、安全策略、可用性等规范。

现在云计算的商业环境对整个体系的可靠性提供了更高的需求,为了支持商业化的云计算服务,分布式的系统协作和资源调度最重要的就是可靠性。未来成熟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将能够支持在线服务(SaaS),自从2007年苹果iPhone进入市场开始,事情发生很大的变化,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使得Web开始走进移动终端,SaaS的风暴席卷整个互联网,在线应用成为一种时尚。分布式计算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将支持在跨越数据中心的大型集群上执行分布式应用的框架。

五、安全与隐私将获得更多关注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应用模式,在形态上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势必带来新的安全问题,例如数据高度集中使数据泄漏风险激增、多客户端访问增加了数据被截获的风险等等。云安全技术是保障云计算服务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它要解决包括云基础设施安全、数据安全、认证和访问管理安全以及审计合规性等诸多问题。云计算本身的安全仍然要依赖于传统信息安全领域的主要技术。不过另一方面,云计算具有虚拟化、资源共享等特点,传统信息安全技术需要适应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模式,或者有新的技术创新。另外,由于在云计算中用户无法准确知道数据的位置,因此云计算提供商和用户的信任问题是云计算安全要考虑的一个重点。总体来说,云计算提供商要充分结合云计算特点和用户要求,提供整体的云计算安全措施,这将驱动云计算安全技术发展。适应云计算的特点和安全需求,云计算安全技术在加密技术、信任技术、安全解决方案、安全服务模式方面加快发展。

此外,未来的安全趋势,势必会涉及终端及移动终端各个层面,包括各类PC、手机在内的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都有可能会面临攻击者的挑战,这样的攻击对多种设备会变得日益难以防护。解决终端安全,云安全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即从云端首先判断安全的趋势,而不是孤立的从一台终端来判断。通过云端安全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清晰发现其中存在的多种威胁趋势,从而及时拦截新木马以及防止网络入侵和攻击。隐私权保护问题虽是云计算普及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但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及相关标准的成熟。相信隐私权会得到更好地保护,云计算也将像互联网上的其他应用环境一样,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六、SLA细化服务质量监控实时化

要想让用户敢于将关键业务应用放在云计算平台上,粗放的服务协议显然无法让人放心,用户需要知道云计算厂商能否快速地将数据传遍全国、网络连接状况又能好到何种程度。对于激增的商业需求而言,性能的拓展是不够的,而云计算提供商能够多快地拓展性能也事关重要。用户需要能够让他们高枕无忧的服务品质协议,细化服务品质是必然趋势。云计算对计算、存储和网络的资源池化,使得对底层资源的管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基于云计算的高效工作负载监控要在性能发生问题之前就提前发现苗头,从而防患于未然,实时的了解云计算运行详细信息将有助于交付一个更强大的云计算使用体验,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此外,开源云计算技术进一步普及应用。数据表明,目前全世界有90%以上的云计算应用部署在开源平台上。据Black Duck统计,2010年年底,平台型的开源云计算项目达到470多项,2011年启动的开源项目中40%都是跟云计算相关(另外19%与移动相关,15%与企业应用相关)。云计算对于安全、敏捷、弹性、个性化开源平台的需求以及突出的实用、价廉的特性,也决定了开源计算平台在云时代的领军位置。很多云计算前沿企业和机构如亚马逊、谷歌、Facebook都在开发部署开源云计算平台。开源云计算平台不仅减少了企业在技术基础架构上的大量前期投入,而且大大增强了云计算应用的适用性。开源云计算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必将带动云计算项目更快更好落地,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利益。为此,开源云计算技术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普及。

不断增长的数据

随着云计算、数字媒体、5G的迅猛发展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组织需要随时随地满足即时处理数据的需求。物联网连接的人员、设备、传感器的数量预计将超过万亿。物联网设备涵盖了消费类电器、智能工业机器,甚至自动驾驶 汽车 ,正以前所未有的数据量和速度迅速淹没现有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根据调查机构Gartner公司的研究,数据爆炸将对网络和IT基础设施提出巨大的需求,成为新架构范例的主要驱动力,而这种新架构范例通常被称为边缘计算。它将把数据生产和计算的处理从大型数据中心转移到边缘。

人们对数据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即时数据的需求正促成一场技术革命。这一切正改变着计算世界——与技术的交互方式,计算行业的基础设施,满足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速度等等,因为数据需求正以指数级的速度不断增加。数据的这种转移和由此产生的流量对数据中心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延迟和性能成为组织衡量数据中心的共同标准。而边缘成为服务和消费之间的最低延迟点。这意味着组织的内容尽可能贴近人们的眼球,云计算 游戏 平台尽可能靠近 游戏 玩家,组织应用程序和工作负载尽可能靠近用户,物联网数据聚合点尽可能靠近传感器。而以更快速度到达边缘的服务提供商将提供差异化的用户体验,从接近用户上获得性能的实质性好处,也获得更接近客户的附加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保持竞争力,全球数据中心供应商必须履行对数字化转型的承诺,包括云存储和处理来自物联网设备的大量数据。根据希捷公司委托进行的DataAge 2025调查研究,2018年影响数据中心空间的趋势说明,边缘计算通过部署指导方向、结构的网络解决方案来改变对数据中心距离的需求,同时满足设施的不同需求,以优化和管理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运营的功能。

边缘计算和支持SDN的数据中心只是说明数据与保护和实现通信的数据中心之间相互依赖的一些趋势。对于内容永不满足的需求和持续的信息收集,以及对该信息的处理也推动了对新型互联网的需求,其中包括更分散的网络架构。优化数据中心和网络基础设施会影响数据创建和使用的数量、速度和首选位置。数据需求的增长已经表明需要强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即时可访问的数据中心,从核心到边缘和微边缘,支持、存储和互连几乎每个设备的数据。

迁移到边缘数据中心的数据

许多为人力资源、客户管理和业务流程模块提供基于云计算的业务应用程序的全球性公司已进入边缘数据中心市场,以优化终端用户的体验。在业务中,许多场景需要立即访问从资产管理、流程优化和预测分析到超链接世界中供应链管理实时需求的数据。

因此,行业专家认识到边缘计算是一种可以补充和取代传统云计算的新型计算架构,并大量增加更多的边缘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背后的基本思想是将计算和存储资源分布到数百万甚至数十亿个不同位置的设备中,以提供满足日益增长的数字应用和服务需求所必需的分布式支持。边缘计算解决方案旨在通过园区网络、蜂窝网络、数据中心网络或云计算的分散式扩展为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服务提供补充。

通过边缘计算增强数据中心的能力

根据调研机构IDC公司的数据,用户对数据的需求将在2019年继续上升,而随着 科技 的进步、行业的兴衰、数据的流动,计算服务的结构也将发生变化。推动数据消费需求的是边缘计算。定义分布式边缘计算的移动可以简化为几个战略优势:速度、容量、效率、成本和响应能力。

根据Gartner公司的另一份报告,到2022年,它所需的边缘计算和分布式架构将成为所有数字业务的必要解决方案。40%的大型企业将边缘计算原则上纳入2021年的规划项目,与2017年的不到1%相比显著上升。边缘计算可以支持商业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快速数据和实时整体管理方面蓬勃发展。

面临边缘计算的中断

从基于云计算的中央计算网络转向更加分散的边缘计算模型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相对于部署在边缘的各种设备的需求。正如从大型机到基于个人电脑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的转变对技术行业产生的巨大影响一样,从基于云计算的模型向物联网驱动的边缘计算环境过渡将产生巨大影响,并要求企业适应快速变革的速度。

边缘计算对端点设备(诸如网关和边缘服务器等一系列新的中间设备)将提出更多要求,这些设备将支持完整的边缘计算环境。这些设备需要相当大的内置计算和存储能力来处理应用程序和工作负载。边缘计算将继续把工作负载传递给云计算,但长期目标是在多个不同边缘元素之间分配工作负载。

在一个颠覆和不断改进的技术行业中,数据中心不断响应变革和创新。其颠覆性趋势正在提高生产力、灵活性、价值和数据中心能力。这些趋势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潜力,现在是考虑边缘计算和数据中心如何影响组织运营的时候了。

征稿啦

IDC圈 公众号秉持着「与千万人共成长」理念,如果你有优质的文章:或是行业热点事件、技术趋势的真知灼见,或是深度的应用实践,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 | sarah.l@idcquan.co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2481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3
下一篇2023-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