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区别是什么?

“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信息网络的作用域是一般意义的信息域,因此信息网络也叫信息域网络。对信息网络在以下 方面不做较为苛刻的要求:既不要求网络具有强实时性和数据信息必须具有不能丢失的高可靠性 和非常高的安全性,也不要求网络常年工作在恶劣的现场环境条件中。

(1)网络传输的数据信息量大小不同

控制网络传输的信息多为短帧信息,数据信息量小,且信息交换频繁;而信息网络传输及处 理的数据信息量一般较大,传输和处理多媒体文件、视音频文件是信息网络的工作常态,信息网 络中信息交换也远比不上控制网络频繁。

(2)数据信息流向有各自不同的规律

控制网络域中各种节点设备和现场传感器、变送器之间的数据信息流向是确定的,即从传感器流向节点设备;而嵌入了微处理器的节点设备与现场的执行器之间的数据信息流向—般是从节点设备流向执行器,网络节点设备与网络之间的数据信息流向是 双向的。

(3)周期性信息与非周期性信息的所占比例差别大

在控制网络处理的信息中,周期性与韭周期性信息同时存在,正常状况下,周期性信息 (如周期性监控信息、过程监控信息)较多,而非周期性信息(如突发性事件信息、对环境变化 的反应性信息等)较少;而信息网络非周期性信息所占比例很大。

(4)对事件的响应时间差距较大

过程控制网络的响应时间要求为0.01-0.5s,制造自动化网络的响应时间要求为0.5-1.0S信息网络的响应时间要求为2.2-6.0s,对接收数据信息后的响应时间要求较为宽松,因此信息 网络对许多响应的实时性可以忽略。

科学理性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主潮之一,这一思潮同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一方面,科学理性主义对认识论、方法论问题的思考得益于自然科学层出不穷的新成果;另一方面,这一哲学思潮所提供的现代科学观又引导着科学大踏步地前进。

所谓科学观就是对于科学理论的总体认识,亦即对于“什么是科学”的回答。近代以来,科学以它给人类带来的滚滚财富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而令人肃然起敬,凡是被称为科学的东西,没有人会怀疑它的正确性和真理性。那么,科学理论真的是铁板一块、永世不变的吗?现代科学理性主义思潮的发展恰恰在科学观上接二连三地打开了缺口,拓展并深化了我们对于科学理论的认识。

当逻辑实证主义运用经验证实原则去论证科学的客观检验标准时,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逻辑困境:经验证实的东西总是具体的、个别的,而科学理论所陈述的却是一般原则和普遍真理;经验总是已经过去和完成的事情,而科学的作用范围却包含着未来。这样看来,经验是无法满足科学理论的普遍性要求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品性发生了冲突。我们既不能无视经验的存在,也不能放弃科学的追求,所以只能再次追问,到底什么是科学?传统科学观在这里受到了挑战。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通过逆向思维另辟蹊径,提出证伪原则:经验虽然不能穷尽一切事例,却可以通过一个反证推翻一个科学理论。欧洲人的经典命题“凡天鹅皆白”不是被澳洲发现的一只黑天鹅证伪了吗?可见经验并非同科学的普遍性无关,只不过这是一种否定性的关系。波普进一步指出,一切科学探讨首先同问题相联系,是针对问题而生的,所谓科学就是解释问题的一种理论模型或者理论假说。当这种理论模型或理论假说能够正确地解释和预测客观事实时,它就是科学;当客观现实的发展超出了它的解释范围时,它被证伪了,就需要有新的理论假说来代替它。因此,科学发展的模式是:问题——假设——证伪——新的问题……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理论在科学观上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是绝对的,科学理论不仅具有实证性的品格,同时也具有否证性的品格。科学只有通过不断清除假设中的错误才能前进。所以,任何科学理论都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只能在不断的更新中呈现自身的真理性。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继续考察科学的理论模型,拉卡托斯的“科学革命纲领”主张,可以把科学理论看成一个由硬核和保护带组成的模型。硬核是基本理论,是不容动摇的;保护带是辅助性假设,可以部分调整甚至全部变换。任何科学理论模型都不是永恒的,都有一个从进化到退化的演变过程。只要保护带的调整能够应对客观世界的变化并为该模型增加新的经验内容,能预言和解释新的事实,这个理论模型就是进步的;反之则已经退化。这样,一个科学理论是不会轻易被一、两个反面例证所推翻的,它总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作用。这在科学观上给了我们又一个启示:科学的本质是同它的历史性相联系的,应该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的标准。也就是说,静态的逻辑模式需要动态的历史模式来促动,横向的科学结构角度需要纵向的科学发展角度来引领。科学哲学所获得的历史主义眼光在其他西方哲学流派中也有反映,像心理哲学派别的“发生认识论”观点,解释学的“效果历史”观点,都是向历史主义的靠拢。可见历史主义的研究态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人类现代思维的共识。

夏皮尔的科学实在论给了我们科学观上的第三个启示,他提出了信息域的概念,信息域即一系列有内在联系并产生重大问题的信息群落。比如,拉瓦锡发现了氧,把燃烧、金属熔炼、动植物呼吸等现象统一于化学的信息域。信息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如果说,16-17世纪是力学的信息域,18世纪是化学的信息域,19世纪是电磁学、热力学的信息域,那么,20-21世纪很可能是微电子学、分子生物学的信息域。我们可以站在信息域的总体高度,从各门科学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关系中发现科学新的生长点,科学发展有了新的思维角度。现代科学实践的形式,已经远远超越了科学家的个人奋斗,电脑行业三、五个月改换一个朝代的发展速度,靠的是几百万科学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现代科学的形态也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更体现为由众多理论或学科构成的理论群集。这一思路的实质告诉我们,现代科学是整体性的事业,而不仅是个人理性活动的结果。

开放观、动态观、整体观,以及发展观、系统观、均衡观、回馈观、模式观等等,这些来自科学理性主义的新观念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科学观,而且促使现代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除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还有逆向思维、模糊思维、发散思维等等,这些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信息化战争的内涵是指主要使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武器装备系统、以信息为主要资源、以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中心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以争夺信息资源为直接目标。

并以相应的军事理论为指导的战争。信息实力包括信息高速公路,C4ISR系统,精确制导弹药,太空兵器,智能部队,以及具有高技术、高知识、高素质的人员。

信息化战争与以往战争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信息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信息作为一种新型资源,改变了物质和能量的作用方式,进而改变了作战制胜机理,无可争议地成为生成战斗力的新的主导资源。

扩展资料:

认知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泛指主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信息化战争的认知域,是信息化战争中作战人员的意识领域。

它是由感知、理解、信念和价值观组成的一个无形的军事范畴,通常表现为作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部队的凝聚力、作战经验和训练水平、战场态势感知程度以及社会舆论等。美军事理论专家认为,中国的《孙子兵法》是阐释战争认知问题的代表性文献。

今天,我们将“认知域”作为信息化战争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提出,则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关注和研究信息化战争认知域的思想内容,远比阐述认知域概念更为重要。

认知域界定了信息化战争的一个重要空间。未来信息化战争将同时发生在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三个领域。物理域是传统的战争领域,由作战平台和军事设施等构成,为信息化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域是新近崛起的战争领域,即信息产生、传输和共享空间,将成为信息化战争较量的重点。

认知域是反映人的知识、信念和能力的空间。将认知域作为信息化战争的一个基本领域,是对战争时空范畴的新界定,它反映了21世纪初信息化战争的特征,对于认识和指导信息化战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认知域的地位伴随战争信息化程度的扩大而提高。人对战争的认知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提高了人对战争的认识和控制能力。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借助以网络为中心的先进手段,人的战场感知力显著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空前增强,对战争的认知将扩及前所未有的领域。

近10多年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拥有信息优势,战场认知能力强的一方,就会扫清战争迷雾争得战场透明。认知域作为信息化战争的制高点,直接影响战争的过程和结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解读信息化战争的认知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2740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9
下一篇2023-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