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进样浓度一般是以最小检测限或定量限而定的,目的为检测含量的方法需要测定定量限,目的为杂质检查的项目需要测定检测限,这个限度浓度即为有效的最小进样浓度。
最高浓度一般是以测定限度浓度的120%~200%来验证,比如含量测定时样品浓度确定为1mg/ml,则最高浓度可验证到1.2mg/ml;再比如有关物质测定杂质A对照溶液浓度为1μg/ml,则最高浓度可验证到2μg/ml。
液相色谱进样最高/最低浓度与以下因素有关:
1,检测器检测能力。紫外,蒸发光,示差,荧光等检测器的检测能力各不相同。其中,紫外检测器的灵敏度,光源的能量,流通池的通透性和洁净程度等均会决定紫外检测器的检测能力。
2,物质的响应值。不同物质在同一检测器下被检测出来的信号大小各有不同,同样是1mg/ml的浓度,A物质与B物质的响应值可能会相差出2倍、10倍甚至100倍之多。
3,紫外检测波长。相同物质在不同紫外波长下的响应值是不同的,这与物质在该波长下的吸收值有关。
4,色谱柱。有时物质浓度过高超过色谱柱承载范围,会导致该物质形成“平头峰”或峰分叉、出现肩峰、对称性差等分离问题,影响最高浓度。有的色谱柱会对物质产生吸附,量较高时可能影响非常小,但在非常低的浓度时,不同的色谱柱所能做到的最小检测限可能是不同的。
5,通过方法学验证。实际应用到正规检验方法中的浓度范围实际上是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学验证来证明该浓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方法学验证中,浓度范围内应通过线性试验,回收率试验,重复性试验,专属性试验,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及一系列耐用性试验来验证方法的范围。
通常标准溶液浓度范围应该覆盖被测溶液浓度变化范围。如果被测溶液浓度过大,则需要稀释测定。待测样品溶液吸光度最好控制在0.1到0.8之间,这样光度计的噪声水平和误差最小。
标准溶液的浓度选择原则是: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尽量与样品的溶液的吸光度接近,不能相差太大;样品溶液的吸光度控制在0.1-0.7之间为宜;如果不在这个范围,可以通过稀释或增加样重等方法加以调整,否则误差较大。
扩展资料
在比色分析中,当入射光亮度一定时,液层厚度保持不变,则测得的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c成直线关系。
在实际应用时,首先选择被测物质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在最大吸收波长时进行比色,灵敏度,然后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显色,分别测定它们的吸光度,将测得的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作图,得到一条直线,称为标准曲线。
测定未知试样时,应在与绘制标准曲线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显色,测定其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试样的浓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色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