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测控与通信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易予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上,10余台有线和无线网络摄像机、以及手机、PA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都可作为网络终端。这些终端将采集到的图像和话音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Wi-Fi的方式连接至舱内以太网交换机,再通过高速通信处理器经中继链路传输到地面。
而这条中继通信链路的下行速率是1.2G,与地面上5G通信速率相当。中继卫星地面站实时接收太空数据,然后将数据传到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再根据不同标识进行自动分发,时延仅为秒级。
此外,在中国空间站稳定飞行之后,通过3颗中继卫星和核心舱的中继天线,天地测控覆盖率可达90%以上。而等到空间站三舱形成组合体后,通过另外两个实验舱中继天线的偏装,测控覆盖率可接近100%。中国空间站在一个半小时绕地球一圈的过程中不会再出现天地通话中断的现象。易予生补充称。
新一代“天链”首次参与载人航天任务:
据了解,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初期,中国采取的主要还是陆海基测控的天地通讯链路,由于中国没有遍布全球的测控站和测量船,轨道高度在300~400公里的飞船,受地球曲率遮挡和视线视场影响,只有进入中国测控站(船)的视场时,才能建立飞行弧段内的短时天地通信联络,而在视场弧段外,飞船与航天员状态对于地面人员来说几乎是一无所知。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的“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系统工程正式立项,从2008年到2019年,已经有两代5颗“天链”卫星顺利进入太空,它们不断地发挥着高轨道覆盖率和高速大容量数据传输优势,为载人航天任务提供安全可靠的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航天员与地面可通话的时长大大增加。
2013年,实现了三星组网的中继卫星系统,首次保障地面与航天员之间的天地通话,清晰的画质、流畅的话音……来自地面问候与期望在第一时间被传递到了天上。
“此次,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代中继卫星‘天链二号’01星首次参与载人航天任务,有了它的存在,天地之间的音视频传输速率更高了,天地通话效果和可通话时长均得到了提升,”郑勇辉称。
以上内容参考 中青网-这次“天地通话”为什么画面这么清楚?
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先后和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德宇航、意大利航天局、法宇航、巴基斯坦航天局等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开展了广泛交流合作,涉及领域包括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的研究与应用、航天员的选拔训练等各个方面,也取得了一大批很有显示度的合作成果。
比如和联合国外空司,围绕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应用合作签署了合作协议,前期也共同对外征集了第一批合作项目,目前有17个国家参加的9个项目已经正式确认要参加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目前这些项目的研制正在按计划进行。后续,我国还将与联合国外空司陆续征集后续批次的合作项目。
未来会有国外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
未来是否会有国外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的问题时,郝淳表示,“一定会有国外航天员参加中国的航天飞行,并在中国空间站上进行工作和生活”。
我方和国外航天机构进行交流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希望。国外的很多航天员已经为参加中国空间站的飞行任务开始学习中文。由于目前中国空间站还处于建造阶段,我国会随着任务进程来开展国外航天员的选拔和联合飞行的有关工作。
以上内容参考 环球网-五大亮点帮你秒懂中国空间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