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硅烷化处理是以有机硅烷水溶液为主要成分对金属或非金属材料进行表面处理的过程。在涂装行业,涂装前的表面处理以磷化为主,硅烷化处理与传统磷化相比具有节能、环保和降低成本的优点。本文简述了硅烷化处理的特点、基本原理、施工工艺等。
[关键词] 硅烷;表面处理;磷化
硅烷化处理是以有机硅烷为主要原料对金属或非金属材料进行表面处理的过程。硅烷化处理与传统磷化相比具有以下多个优点:无有害重金属离子,不含磷,无需加温。硅烷处理过程不产生沉渣,处理时间短,控制简便。处理步骤少,可省去表调工序,槽液可重复使用。有效提高油漆对基材的附着力。可共线处理铁板、镀锌板、铝板等多种基材
0 基本原理
硅烷含有两种不同化学官能团,一端能与无机材料(如玻璃纤维、硅酸盐、金属及其氧化物)表面的羟基反应生成共价键;另一端能与树脂生成共价键,从而使两种性质差别很大的材料结合起来,起到提高复合材料性能的作用。硅烷化处理可描述为四步反应模型,(1)与硅相连的3个Si-OR基水解成Si-OH;(2)Si-OH之间脱水缩合成含Si-OH的低聚硅氧烷;(3)低聚物中的Si-OH与基材表面上的OH形成氢键;(4)加热固化过程中伴随脱水反应而与基材形成共价键连接,但在界面上硅烷的硅羟基与基材表面只有一个键合,剩下两个Si-OH或者与其他硅烷中的Si-OH缩合,或者游离状态。
为缩短处理剂现场使用所需熟化时间,硅烷处理剂在使用之前第一步是进行一定浓度的预水解。
①水解反应:
在水解过程中,避免不了在硅烷间会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低聚硅氧烷。低聚硅氧烷过少,硅烷处理剂现场的熟化时间延长,影响生产效率;低聚硅氧烷过多,则使处理剂浑浊甚至沉淀,降低处理剂稳定性及影响处理质量。
②缩合反应:
成膜反应是影响硅烷化质量的关键步骤,成膜反应进行的好坏直接影响涂膜耐蚀性及对漆膜的附着力。因此,对于处理剂的PH值等参数控制显的尤为重要。并且对于硅烷化前的工件表面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除油完全;2、进入硅烷槽的工件不能带有金属碎屑或其他杂质;3、硅烷化前处理最好采用去离子水。
③成膜反应:
其中R为烷基取代基,Me为金属基材
成膜后的金属硅烷化膜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即在金属表面,硅烷处理剂通过成膜反应形成反应③产物,二是通过缩合反应形成大量反应②产物,从而形成完整硅烷膜,金属表面成膜状态微观模型可描述为图1所示结构。
1 硅烷处理与磷化的比较
随着涂装行业中环保压力的逐渐增大,环保型涂装前处理产品以代替传统磷化如今显的尤为重要。硅烷前处理技术做为磷化替代技术之一,目前已引起了世界涂装行业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磷化相比,硅烷处理技术具有环保性(无有毒重金属离子)、低能耗(常温使用)、低使用成本(每公斤处理量为普通磷化的5-8倍),无渣等优点。
美国已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金属硅烷前处理技术进行理论研究,欧洲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也开始着手对于硅烷进行试探性研究。我国在本世纪初迫于环保方面的巨大压力,各大研究机构及生产企业也着手对硅烷进行研究。
1.1 工位工序方面比较
硅烷化处理对传统磷化处理在操作工艺上有所改进,在工艺过程方面现有磷化处理线无需改造即可投入硅烷化生产。表1对传统磷化工艺和硅烷化处理进行比较。
传统磷化硅烷化
传统磷化 硅烷化
①预脱脂 ★ ★
②脱脂 ★ ★
③水洗 ★ ★
④水洗 ★ ★
⑤表调 ★ ☆
⑥表面成膜 ★ ★
⑦水洗 ★ ☆
⑧水洗 ★ ☆
注:★—需要☆—不需要
表1 磷化与硅烷化工位布置比较
由表1可见,硅烷化处理与磷化处理相比较可省去表调及磷化后两道水洗工序。因硅烷化处理时间短,因此在原有磷化生产线上无需设备改造,只需调整部分槽位功能即可进行硅烷化处理:(1)对于悬链输送方式改造,可将①预脱脂、②脱脂、④水洗、保留;③水洗改为脱脂槽;⑤表调、⑥磷化改为水洗槽;⑦水洗改为硅烷化处理;⑧备用。在改换槽位功能的同时提高链速进行生产,以加快前处理生产节拍,提高生产率。
1.2 处理条件方面比较
传统磷化处理因沉渣、含磷及磷化后废水等环保问题,一直是各涂装生产企业为之困扰的问题。随着国家对环保及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未来时间里,涂装行业的环保及能耗问题会越来突出。硅烷技术的推出,对于整个涂装行业的前处理环保及节能降耗问题,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善。表2将传统磷化与硅烷化处理的使用条件进行比较。
传统磷化 硅烷化
使用温度 35-40℃ 常温
处理过程是否产生沉渣 有 无
倒槽周期 3 -6个月 6-12个月
是否需要表调 有 无
处理后水洗 有 无
表2 磷化与硅烷化处理条件比较
由表2可见,在使用温度方面,由于硅烷成膜过程为常温化学反应,因此在日常使用中槽液无需加热即可达到理想处理效果。此方面与磷化处理比较,为应用企业节省了大量能源并减少燃料废气排放;另一方面硅烷化反应中无沉淀反应,所以在日常处理中不产生沉渣,消除了前处理工序中的固体废物处理问题并有效地延长了槽液的倒槽周期;此外,硅烷化处理对前处理工位设置进行了优化,省去传统表调及磷化后水洗工序。通过此项优化,大大减轻了涂装企业的污水处理的压力。
1.3 使用成本方面比较
因成膜原理的差异,硅烷化处理与磷化相比在使用温度上就已有较大幅度的降低,省去表调工序。并且在其他涉及生产成本方面,硅烷化相比较磷化也有着明显的优势。表3在使用成本方面将硅烷化与磷化相比较。
传统磷化
配槽用量 60-70kg/吨 30-50kg/吨
每公斤浓缩液处理面积 30-40m2 200-300m2
处理时间 4-5min 0.5-2min
是否需要除渣槽 是 否
表3 磷化与硅烷化使用成本比较
使用硅烷化工艺能省去磷化加温设备、除渣槽、板框压滤机及磷化污水处理等设备,节省设备初期投入。在配槽用量方面硅烷化较磷化也减少20%-50%,更关键的是在每平方单耗方面硅烷化的消耗量为传统磷化的15%-20%。在减少单位面积消耗量的同时,在处理时间上硅烷化较磷化也有较大幅度的缩短,从而提高生产率,减少设备持续运作成本。
1.4 微观形貌比较
因为各种磷化及硅烷化的成膜机理大有不同,因此金属表面的膜层状态及形貌也各不相同。从微观形貌方面,通过电子扫描电镜(SEM)图3观察可发现在金属表面生成的膜层的区别。
金属裸板 铁系磷化
锌系磷化 硅烷化
由以上电镜照片可明显看出,各种处理之间膜层形貌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锌系磷化槽液主体成份是:Zn2+、H2PO3-、NO3-、H3PO4、促进剂等。形成的磷化膜层主体组成(钢铁件)成分为Zn3(PO4)2•4H2O、Zn2Fe(PO4)2•4H2O。磷化晶粒呈树枝状、针状、孔隙较多。相比较锌系磷化而言,传统铁系磷化槽液主体组成:Fe2+、H2PO4-、H3PO4以及其它一些添加物。磷化膜主体组成(钢铁工件):Fe5H2(PO4)4•4H2O,磷化膜厚度大,磷化温度高,处理时间长,膜孔隙较多,磷化晶粒呈颗粒状。硅烷化处理为有机硅烷与金属反应形成共价键反应原理,硅烷本身状态不发生改变,因此在成膜后,金属表面无明显膜层物质生成。通过电镜放大观察,金属表面已形成一层均匀膜层,该膜层较锌系磷化膜薄,较铁系磷化膜均匀性有很大提高此膜层即为硅烷膜。
1.5 盐水浸泡试验比较比较
冷轧板是目前用途最为广泛的金属材料,在每个行业都有大规模的应用,但冷轧板没有镀锌板那样的镀锌层、热轧板的氧化皮及铝板的氧化膜保护,因此冷轧板的耐腐蚀性能依赖于涂装的保护。对已涂覆冷轧板试片采用500小时盐水(5%浓度)浸泡试验,检验各种经过不同前处理工艺静电粉末喷涂后(漆膜平均厚度为50±2μm)的耐盐水性能。由试验结果可看出,在盐水浸泡500小时后各种处理的试片都无变化。由此可知,各种处理方式对于工件的耐盐水腐蚀性能无明显差别。为检验各种处理工艺的附着力表现,对经过500小时盐水(5%浓度)浸泡试验后的试片进行附着力比较实验。具体实施为图4所示,用划刀延划叉部位向边缘部位剥离,考察其可剥离宽度。
铁系磷化 锌系磷化 硅烷化
通过附着力比较试验结果后可以明显看到,铁系磷化可剥离宽度较锌系磷化与硅烷化差别明显。铁系磷化为大面积可剥离,而锌系磷化与硅烷化处理板其可剥离宽度基本为零。因此可明显看出锌系磷化和硅烷化处理与漆膜附着力相当,同时两者附着力明显优于铁系磷化。采用硅烷化处理效果与锌系磷化效果在耐盐水及附着力方面相当。
1.6 盐雾试验比较
镀锌板目前因其本身具有较高耐腐蚀性能已被广大高质量家电及汽车企业所采用。为检验硅烷化处理对于镀锌板的耐腐蚀性能以及附着力表现,设计试验对镀锌试片采用各种前处理工艺,并对其喷涂相同厚度的粉末涂料进行涂装,通过500小时盐雾试验对其进行附着力比较。
根据GB/T10125-1997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对试验镀锌试片进行500小时中性盐雾试验。试片漆膜平均厚度为70±2μm。对镀锌板进行附着力比较试验,同样用划刀延划叉部位向边缘部位剥离,考察其可剥离宽度。图5所示为此项试验结果。
普通锌系磷化 镀锌专用磷化 硅烷化
通过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普通锌系磷化可剥离宽度最大,镀锌专用磷化可剥离宽度较普通锌系磷化小,硅烷化可剥离宽度几乎为零,附着力表现最佳。由此可得出结论,在镀锌板上运用硅烷化处理工艺后,可显著提高镀锌板与漆膜间的附着力,提高镀锌涂装产品的质量。
2 处理方式
工件处理方式,是指工件以何种方式与槽液接触达到化学预处理之目的,包括全浸泡式、全喷淋式、喷淋浸泡组合式、刷涂式等。它主要取决于工件的几何尺寸及形状、场地面积、投资规模、生产量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几何尺寸复杂的工件,不适合于喷淋方式;油箱、油桶类工件在液体中不易沉入,因而不适合于浸泡方式。
2.1 全浸泡方式
将工件完全浸泡在槽液中,待处理一段时间后取出,完成除油或硅烷化等目的的一种常见处理方式,工件的几何形状繁简各异,只要液体能够到达的地方,都能实现处理目标,这是浸泡方式的独特优点,是喷淋、刷涂所不能比拟的。其不足之处,是没有机械冲刷的辅助使用。并且象连续悬挂输送工件时,除工件在槽内运行时间外,还有工件上下坡时间,因而使设备增长,场地面积和投资增大,并且工序间停留时间较长,易引起工序间返锈,影响硅烷化质量。
2.2 全喷淋方式
用泵将液体加压,并以0.1~0.2Mpa的压力使液体形成雾状,喷射在工件上达到处理效果。优点是生产线长度缩短,相应节首了场地、设备、不足之处是,几何形状较复杂的工件,像内腔、拐角处等液体不易到达,处理效果不好,因此只适合于处理几何形状简单的工件。并且能有效的减小首次投槽费用。
2.3 喷淋-浸泡结合式
喷淋-浸泡结合式,一般是在某道工序时,工件先是喷淋,然后入槽浸泡,出槽后再喷淋,所有的喷淋、浸泡均是同一槽液。这种结合方式即保留了喷淋的高效率,提高处理速度,又具有浸泡过程,使工件所有部位均可得到有效处理。因此喷淋-浸泡结合式前处理即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处理工序,设备占用场地也相对较少,同时又可获得满意的处理效果。在硅烷化处理中可考虑脱脂工序采用喷淋-浸泡结合式。
2.4 刷涂方式
直接将处理液通过手工刷涂到工件表面,来达到化学处理的目的,这种方式一般不易获得很好的处理效果,在工厂应用较少。对于某些大型、形状较简单的工件,可以考虑用这种方式。
3 工艺流程
根据硅烷化的用途及处理板材不同,分为不同的工艺流程。
3.1 铁件、镀锌件
预脱脂——脱脂——水清洗——水清洗——硅烷化——烘干或晾干——后处理
3.2 铝件
预脱脂——脱脂——水洗——水洗——出光——水洗——硅烷化——烘干或晾干——后处理
3.3 磷化后钝化
有锈工件:
预脱脂——水清洗——脱脂除锈“二合一”¬——水清洗——中和——表调——磷化——水洗——硅烷化——烘干或晾干——后处理。
无锈工件:
预脱脂——脱脂——水清洗——水清洗——表调——磷化——水清洗——硅烷化——烘干或晾干——后处理。
3.4 工件防锈
预脱脂——脱脂——水清洗——水清洗——硅烷化——烘干或晾干
4 典型硅烷处理使用方式
硅烷处理的典型工艺见表4。
工艺1 工艺2 工艺3 工艺4
硅烷处理剂(使用浓度) 5.0% 2.0-3.0% 1.0-2.0% 0.5-1.5%
处理方式 浸泡,喷淋,滚涂 浸泡,喷淋,滚涂 浸泡,喷淋,滚涂 浸泡,喷淋,滚涂
槽体材料 不锈钢, 玻璃钢,塑料 不锈钢, 玻璃钢,塑料 不锈钢, 玻璃钢,塑料 不锈钢, 玻璃钢,塑料
控制参数
PH值 5.0-6.8 5.5-6.8 5.5-6.8 5.5-6.8
温度 常温 常温 常温 常温
处理时间(秒) 5-120 5-120 5-120 5-60
适用材料 钢铁件 镀锌件、铝件 不锈钢件 磷化后钝化
表4 典型的硅烷处理工艺
5 工艺设计上几点注意事项
在工艺设计中有些小地方应该十分注意,即使有些是与设备设计有关的,如果考虑不周,将会对生产线的运行及工人操作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如工序间隔时间,溢流水洗,工件的工艺孔,槽体及加热管材料等。
5.1 工序间隔时间
各个工序间的间隔时间如果太长,会造成工件在运行过程中二次生锈,最好设有工序间水膜保护,可减少生锈。生锈泛黄泛绿的工件,严重影响硅烷化效果,造成工件泛黄,不能形成完整的硅烷膜,所以应尽量缩短工序间的间隔时间。工序间的间隔时间若太短,工件存水处的水,不能完全有效的沥干,产生串槽现象,特别在喷淋方式时,会产生相互喷射飞溅串槽,使槽液成分不易控制,甚至槽液遭到破坏。因此在考虑工序间隔时,应根据工件几何尺寸、形状选择一个恰当的工序间隔时间。
5.2 溢流水清洗
提倡溢流水洗,以保证工件充分清洗干净,减少串槽现象。溢流时应该从底部进水,对角线上部开溢流孔溢流。
5.3 工件工艺孔
对于某些管形件或易形成死角存水的工件,必须选择适当的位置钻好工艺孔,保证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流尽。否则会造成串槽或者要在空中长时间沥干,产生二次生锈,影响硅烷化效果。
6 硅烷化性能检测
1 漆膜耐蚀性
GB/T14293-1998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一般要求
GB/T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2 漆膜附着力
GB9286-1998&ASTMD3359 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GB5270-85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
3 漆膜耐水性
GB5209-85 色漆和清漆耐水性的测定--浸水法
DSP究竟是什么DSP是近几年非常火的概念,同时包含了一大堆术语,什么RTB啊,SSP啊,AK47啊(什么鬼?)……很多人把DSP等同于信息流广告,实际上这两者并非同一类概念。那么DSP究竟是什么?
我们先从广告买卖双方说起。
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比如APP、网站等),通常会有一些广告位要出售(不然怎么赚钱0.0)。举个例子吧,就说大家常用的查公交车的APP,可供售卖的广告位就有开屏的广告,头部BANNER轮播、底部BANNER等,那么这些广告位如何售卖呢?一个一个卖?听起来很费工夫,效率非常低。于是这些APP就把可以售卖的位置,打包给SSP平台。SSP平台专职管理媒体的广告库存,使他们的库存广告获得较高的单位展示费用和售出率,实现收益最大化。
而对于广告主来说,他们需要规定他们投放出去的广告长什么样,比如目标受众是哪些,投放地域在哪里,广告出价是多少等等。于是他们把对广告的要求都接入DSP平台。DSP平台其实是广告主服务平台,广告主想要购买那些媒体的广告位,就把自己的需求告诉DSP平台。
就拿日常生活中“买菜”来打比方,菜农整理好了自家要出售的菜,消费者订好了晚餐要用的菜单,那么上哪交易呢?当然是菜市场。而在广告交易领域,我们将这个“菜市场”称为“ADExchange",即互联网广告交易平台,简称”ADX“。我们所熟知的百度BES、MOMOADX、腾讯社交广告平台、Inmobi等,都属于ADX。而交易过程是采用RTB(实时竞价)的模式来实现交易,这个概念相比大家都很熟悉,在此就不做赘述了。
我们平时所说的DSP广告,广义上来说,指的其实是用上述模式进行交易的互联网广告。
其实这里面还大有学问。目前的互联网广告公司,其实可以分成几大门派:
1、有媒体的广告平台。这个概念非常好理解,就是广点通、今日头条这种自己家有媒体(QQ空间、今日头条APP等),靠自己媒体流量来卖广告的平台。他们卖广告,其实是凭借庞大的用户量,所以必须注重用户体验,用良好的服务或内容来留住用户,从而实现流量的变现。所以这类平台对于广告主是比较挑剔的。
2、无媒体的广告平台。这类平台没有属于自己的媒体,于是去找一些还没有搭建自己广告平台的媒体合作,买断它们的一些广告位,拿去售卖。比如之前被360收购的聚效广告平台,就买断了新浪、爱奇艺、PPTV等媒体的部分广告位,并对接了tanx、谷歌、腾讯等网络联盟。相当于拿了别的媒体的位置来售卖,所以同时要兼顾广告主和媒体方双方的利益。
3、独立DSP。其实这才是狭义上DSP广告的定义所在。这类公司不和广告位供应方(就是媒体方)直接对接,而是直接接入广告交易市场。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在此再打个比方:
一个大商场,有品牌专卖店,品牌总部直接管辖的那种,店主和店员都是品牌公司的人,相当于有媒体的广告平台;
有零售商,例如Intersport这种,一大片店面里面卖很多别人家的运动品牌,相当于无媒体的广告平台;
还有一个区域是特卖区,特卖区常常品牌众多,鱼龙混杂,偶尔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品牌掺在其中,这些商品往往堆在货架上,供顾客挑拣,此时它们的使命已经不是像橱窗里的商品一样维持该品牌的光鲜亮丽,而是以低价让顾客买走,顾客开心就好。就像独立DSP一样,他们无需对SSP平台(媒体)负责,可以全心全意为自己的广告主提供服务。然而就像特卖区的过季商品或瑕疵品,独立DSP拿到的流量并不优质,江湖上有传言说各大媒体把一些犄角旮旯里的、或者说点击数据不太好的位置给到独立DSP。当然,还是有大量小而美的APP贡献了优质的流量给独立DSP,虽然单独一个APP的量不大,但是大量APP聚集起来,也是有一番竞争力的。
其实随着行业的发展,以上所说的三种分类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比如说,广点通的展现位置也包含了原生广告联盟,接入了很多第三方APP。但还是希望大家对DSP的分类有个概念,慧眼识平台。
信息流广告为什么这么火?
信息流广告其实是一种广告展现方式,穿插在产品原有信息当中。信息流代表的不是一种广告模式,而仅仅是一种展现方式,我们平时看到的信息流广告,其背后的模式可能是DSP广告,也可能是移动广告网络、原生广告等(DSP广告的展现形式也不止信息流,还有贴片、banner等)。
当下信息流广告为什么这么火?源于它爆炸增长的用户量以及人们习惯的改变。曾几何时,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习惯于“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而如今人们更多的时间用于看看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有什么让自己感兴趣的资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碎片时间的增加,以及人们对“无聊”“尴尬”的恐惧,让手机屏幕变成了凝视时间最长的屏幕。他们对于网络依赖不再限于“XX是什么”,而变成了“世界有什么”。而每一个信息流媒体的背后都有一套推荐机制,让他们持续处于一个新鲜而又感兴趣的信息环境,这种正向的用户体验让人们习惯并沉迷。从刷微博到刷朋友圈到刷今日头条,乐此不疲。
有用户的地方就有市场,同时广告也是一些资讯类APP流量变现最重要的方式,于是信息流广告扎堆出现,几乎每个有点流量的APP都有了自己的广告交易平台,比如今日头条、陌陌、一点资讯等。
此时信息流形式的信息分发已经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搜索引擎的分发入口,所以资讯类APP装机量一路走高,而江湖上开始有SEM式微的说法。
未来互联网广告谁主天下?
其实SEM、DSP、信息流等广告,并非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先来说说各自的优势吧。
我们来看看展现位置(DSP与信息流在展现位置上有一定重叠):
SEM——搜索引擎页面
DSP——APP或网页,几乎囊括所有APP类型
信息流——资讯阅读类APP,以及社交类APP
(1)受众覆盖量
显而易见的是,SEM广告要有展现,首先要有人搜;而信息流/DSP是主动展现的。从这个层面来说,信息流/DSP所覆盖的量,相对来说会更大。且对于品牌建立这块,信息流曝光量大的优势完全显现出来,相比之下,SEM稍逊一筹。
(2)适用行业
然而,从展现位置上也可以看出,SEM与另外两个的使用场景并不相同。前者是基于用户的主动寻求,后者则是在用户休闲之际。这也说明了信息流产品的使用场景:通常用户在浏览资讯的时候,多数是放松的状态,此时向他推荐某款游戏、某个课程、某款促销的商品,对他来说是可能会有需求的;而如果推送的广告换成某个锅炉机,某个玻璃水,或者某个办公自动化系统,用户会不会觉得推送有病?这时就突出了信息流的一大限制:仅适用于TOC行业。相比之下,SEM覆盖的行业更多,至少TOB、TOC行业均适用。
(3)精准性
从精准的角度来看,SEM广告的出现始于用户需求的主动暴露,相当于用户告诉搜索引擎我要啥;而信息流的广告藏匿于用户正常浏览的信息之中,广告的推送机制是基于用户过往浏览的资讯内容,说白了其实靠猜测。
在此想要说个小笑话,有一位好友,是个很孝顺的姑娘,她的淘宝记录多是给母亲和弟弟买的东西,于是某资讯平台给她推送的内容,大多是“第二春”、“离异妇女相亲”、“单亲妈妈”等相关的广告……可见大数据再会揣摩人心,也不如用户亲口所说的精准。
再来说说各自的缺点吧。
搜索推广广告位有限,竞争太大,单价偏高,且要小心恶点,对于品牌塑造和宣传方面不够给力;
信息流/DSP广告抢量严重,很容易有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没量,由于广告位会不停刷新,曝光量大,造成消费会过快,不适用中小客户,另外由于场景切换的原因,也不适用于TOB客户。
既然各有所长,则要扬长避短。这两大类广告,并非不能共存。每个广告主的推广需求都不同,产品特点、受众特点都不尽相同,渠道孰好孰坏,不可一概而论。关键在于弄清楚产品的特点与推广的目的,才能结合渠道特点,选择适合的推广渠道。
最后泼一泼冷水
之所以很多人会产生信息流广告要强过SEM千万倍的、将取代搜索推广的错觉,大约是因为市场里的头部客户几乎都进行了信息流的投放,且投入金额非常高。游戏、金融、电商、旅游等土豪客户都是信息流广告的常客,而大多数APP推广也惯用信息流/DSP的方式。要知道,如今能有预算进行推广的APP,多数是资本方面玩得溜,前期需要快速累积用户,不差钱,或者底子深厚,要砸钱抢量,没量不行的那种。
有个小伙伴,在从事某电商的DSP投放,日砸成千上万元至今记得他望向那些千方百计抠预算的SEMer时眼中的怜悯。大公司的挥金如土,和创业公司“融资多”“小而美”“逼格高”等特点,久而久之,就让人们产生了“信息流“等于”逼格高“的错觉,再加上国人喜欢跟风,才让信息流广告异常火爆。
而SEM发展了这么些年,不温不火还黑料不断,行业监管不力,长尾企业是主力军,推广费用有限。再加上从业门槛低,人心浮躁,很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营造出一种低潮之氛。其实牛逼的不仅仅是用大量钱砸来了大量客户,更是用不高的成本收获了更高的营收。买量是一门艺术,不因资金的高低而有贵贱之分。
信息流是一款好产品,符合大众行为习惯,且迎合大势所趋,但并非万能。没有任何一款产品是万能的,他们会在时代的进程中升级、迭代,而不是消亡。大家积极学习DSP知识,尝试优化投放,这是非常好的事情,甚至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但不能伴随着对SEM的嗤之以鼻。我们要做的,是不断踏实且谦卑地学习,在日新月异的江湖中,赢得自己一席立足之地。
我感觉在三四线应该能做到退休,毕竟压力小,只要你随时学习接触新营销知识(类如更大范围的图片/视频类信息流)。这行业属于才兴起的。2010年左右网络出现百度(包含360,搜狗)系,新浪系,腾讯系,阿里系起步期,13年神马推广推出,手机智能化普及伴生手机商城,二类资讯平台相继诞生,同年微信公众号营销号起步。再后来就自媒体平台井喷式发展。长远点就是找到某个品类,自己去发展成主业,要不总会有危机感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