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
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
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
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
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 《雁荡山》文言文《雁荡山》文言文原文: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雁荡山》文言文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
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
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
(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
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
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见本节插图),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沈括的《梦溪笔谈》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见。据流传本考订,可知《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
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
3. 文言文《游雁荡山记》的翻译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
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试译如下: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有些句子如”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实在难译,仅得其大概.另有一些细微之处恐也有硬伤.
另3、4二段大意网上某达人理解表述甚好,这里的翻译很大程度参考其文〈感觉雁荡山〉。辞意皆美,贴网址于下
4. “予现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
出自: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下为节选)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
译文:
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
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巡视温州,曾到雁荡山做了实地考察。他对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做了精心观察,并联系黄土高原的地形做了类比分析,正确推断出雁荡山的成因,是由于流水侵蚀的作用,才使平原变成山岳。创作了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沈括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卓越非凡的科学家、学者。一生著述甚丰,创见独具,广博精深,《梦溪笔谈》就是他留给世人的一部辉煌不朽的巨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生活在北宋时代,二十四岁始为沭阳县主簿,三十三岁登进士第。历任县令、司理参军、知州。翰林学士、司天监、光禄寺卿、计相(财政大臣)等官职。熙宁六年间(1073)六月,奉命相度两浙路农田。
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访。次年四月,察访浙东温、台等州并游览雁荡山。“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这是他被雁荡的奇峰错立,瀑水横飞,幽壑腾烟,谜一般景色所感触而引发的对雁荡的赞美和概括。沈括在观察游览雁荡的同时,了解了雁荡的开发历史。
在《梦溪笔谈·雁荡山》一文中,收录了唐僧贯休的诺相罗之赞:“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雁山的“经行峡”、“宴坐峰”,都是由于贯休的诗而得名的。指出宋祥符中,因建造玉清宫入山采木,雁荡山才逐步地为人们发现、了解。
5. 雁荡山文言文 上下望之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
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
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
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
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
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
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
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
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
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
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
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
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
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
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
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
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6. 文言文翻译游雁荡记·(清)方苞
癸亥仲秋[1],望前一日入雁山[2],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3]:“盍记之[4]?”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5],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6],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7]、临安之飞来峰[8],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9]。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10],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11],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12]。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13],圣贤成己成物之道[14],俱可得而见矣。
注释:
[1]癸亥:乾隆八年(1743)。
[2]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雁山:雁荡山简称雁山。
[3]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
[4]盍:何不。
[5]荒陬(zōu邹),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6]“幽寻”句: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
[7]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保养身体),故又名摄山。
[8]临安:即杭州。飞来峰:一名灵鹫峰,在西湖西北岸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时印度和尚慧理见此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故称“飞来峰”,为西湖胜景之一。
[9]痏(wěi伟):疮。蹷(jué掘)然:惊心。
[10]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标揭:标榜扬名。
[11]冥:脆隐灭。
[12]一:完全。
[13]修土:品德完美之士。守身:坚守自身之操行品德。涉世:经历世事。
[14]成己成物:成就自己,也成就外物。
试译如下: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我们要认识某个人,首先接触到的是这个人的外部特征:体态、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神态表情等。一个体态潇洒、仪表堂堂、言谈举止文明的人,会给接触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反之,则给人以不良印象。
体态、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神态表情,都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观察其仪容言行,即可对其人有大体掌握。而看完人的仪表之后,就要细察其人,而不是仅停留在表象上,须细知其品质。内在的品质可能他人自己都察觉不到,这需要细心的去发掘。
拿一个写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来讲:真正的坏人从来不认为自己在作恶犯错。通常来讲,按照这么个设定去刻画反派形象,一般都会血肉饱满。
同理,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普通人,大善大智大勇的人少见,大奸大恶的人同样也不多见。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会明哲保身,也会赠人玫瑰,会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性格等种种因素去做事情,也就是形成自己的风格。而这些因素于他人是有利还是有害,可用还是不可用,则都需要细心观察才能得出结论,当事人的语言甚至是部分行为也回答不了他能否值得信任或者培养等之类的问题。
从一个人的外在来准确的判断内在品质,需要尖锐的眼力及丰富的阅历。
《冰鉴》里同样也记录了如何去“以貌取人”,从而判断一个人前程如何。
《冰鉴》容貌篇里是将容和貌分开来讲的,容指身体,貌则特指面部。具体的去“以貌取人”,则要看下面这些: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总之须看科名星与阴骘纹为主。
面貌有清古奇秀四种,清,即清秀,指精神清朗、气度清纯,以及谈吐温文尔雅、举止端庄斯文。人的精神澄明,举止文雅,如桂林之枝、昆山之玉,洒然超脱,不染俗尘。使人望之如鹤立鸡群,出类拔萃,仪表非凡,格调高雅,不坠红尘,气势豪迈,这些是真“清”。反之,寒酸贫薄,故作斯文,自以为是,酸不溜秋是假“清”。
古,即古朴的相貌,指为人淳朴、气质敦厚,以及言谈举止都朴实无华。风度自然,见多识广,才高八斗。出则为贤达名流,兼济天下处则是名宿隐士,独守其贞。如浑金璞玉不必雕凿,而风采怡人。如苍松古柏,质朴真诚。神完气足,荣辱不惊,这些是真“古”。而举止令人费解,思维怪异,故作深沉,心浮气躁都是假“古”。
奇,即奇伟的相貌,指形相体格魁梧伟岸,风度气势非同凡响。身材高大奇伟,气宇轩昂,体魄强硬,步履矫健,神态豪迈。进可出相入将,退可超凡入圣,文有经天纬地之才,武有安邦定国之功,这些是真“奇”。而装模作样,大摇大摆,不可一世,阴阳混淆则是假“奇”。
秀,即秀致的相貌,也就是形貌美丽英俊,风度可爱怡人之类。气势和祥,眉清目秀,眉目怡人。如明媚春天,袅袅轻风,如杨柳拂面,水天一色,使人心里感到很舒服却说不出理由,让人觉得可爱而不可猥,可近而不可玩,这就是真“秀”。而浓妆艳抹,描眉画眼,故作矜持,雄性雌声则是“媚”。
总体来说,则是以看科名星和阴鸷纹为主。上腾于天庭而凝结于帝座的紫气,在印堂与眉毛之间,是为科名星。而阴鸷纹,即两眼下的卧蚕,又叫龙宫、凤袋、泪堂。阴骘纹是一个人有无阴德及其大小的晴雨表,如《水镜神相》云:“阴阳纹现,必主儿孙富贵。
科名星,十三岁至三十九岁随时而见阴骘纹,十九岁至四十六随时而见。二者全,大物也,得一亦贵。
科名星在十三岁到三十九岁这段时间随时都可以看到,阴骘纹在十九岁到四十六岁这段时间也可随时看见。这两样都俱备的话,将来此人必定不是一般的人物,即便只能够得到其中一样,也会富贵。
科名星见于印堂眉彩,时隐时见,或为钢针,或为小丸,尝有光气,酒后及发怒时易见。
科名星是一种光气,常出现在印堂和眉彩之间这个部位,有时能显现,有时又隐藏起来而看不见。它有时像钢针,有时像小球,在饮酒之后和发怒之时,容易看见(因为这个时候人的气血冲动,所以易见)。
阴骘纹见于眼角,阴雨便见,如三叉样,假寐时最易见。
阴骘纹出现在眼角,形状如三股叉,遇阴雨天或人似睡非睡时容易看见。
得科名星者早荣,得阴骘纹者迟发。二者全无,前程莫问。
科名星是先天与生俱来的,所以主“早荣”。而阴骘纹是靠后天人的修养、德行所养成,所以到一定年纪才出现,所以主“迟发”。两者都没有的话,前程就不用问了。
阴骘纹见于喉间,又主生贵子杂路不在此格。
阴鸷纹是可能生长在其他部位的,如果长在喉部,又主能生贵子。而出现在其他部位,则不能这样断定,也就是不一定会得贵子。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所描写的就是这座被称为“云雾故乡、松石画廊”的三清山。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因其玉京、玉华、玉虚三座山峰犹如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群山之巅,故名。其中主峰玉京海拔1819.9米,是三清山的最高峰。
三清山位于玉山山脉,山体在5公里范围内从海拔200米陡然上升到1800余米,形成了花岗岩地貌中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群,因此被称为“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
三清山不仅以自然山岳风物称绝,同时也以道教人文景观为特征。三清山最早活动的道教人士是东晋的葛洪,他正是那位给了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灵感的《肘后备急方》的作者。在三清山至今还留有这位炼丹术士的活动遗迹,因此葛洪被称为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文化的第一位传播者。
三清山因其举世无双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在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2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2011年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三清山实至名归。
2020年春节前夕,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三清山。三清山虽然在江西,但实际上位于三省交界地带。我们沿着去黄山的路线避开了杭州区域拥堵的路段,倒也开得顺畅,尤其是其中黄山一段沿途风景宜人,穿山跨桥,一路领略徽派民居的古色古香,倒也不觉疲惫。
过了新安江不久我们就进入了三清山风景区。此时正值年前,游客寥落,山下很多宾馆闭门谢客,上山的车辆也很少。到达索道的时候,已是傍晚,大家商量一番决定还是趁日落之前上山安顿。
三清山拥有两条索道,分别是南部索道和金沙索道,我们此次上山的是南部索道。
三清山的索道很有意思,上客区移动非常缓慢,即使腿脚不便的游客也不用担心来不及。由于此时只有我们几位游客上山,所以不用排队。
上山的索道只需17分钟,随着高度不断爬升,三清山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脚下是峡谷深壑,抬头是群峰林立,犹如守卫南门的士兵,迎接我们的到来。
索道的终点也是我们当天下榻的宾馆所在地。280一晚的标准间着实比黄山便宜太多了,但条件略为简陋,房间没有空调和暖气,也没有可供洗澡的热水,取暖设施只有电热毯。于是我们早早上床休息。山里所幸没有刮风,房间虽然阴冷,但裹了被子和毛毯还算能应付。
第二天多云天气,所以我们没有早早起来去看日出,而是等到天大亮之后才启程。
临近的山峰云雾缭绕,颇有仙境意味,此处景观有“老道拜月”和“犀牛石”,颇为神似。
三清山不像黄山有那么多的台阶,而是以栈道为主,栈道长度大概占据了三清山整个旅游线路的一半以上,所以在体力消耗上没有黄山那么大,但动辄几公里的步行栈道也着实考验游客的脚力。
住处所在地叫“日上平台”,海拔1300米,这里是游览三清山的起点。整个三清山的旅游线路形似数学上的无穷符号,从平台右手边通过“仙人指路”和“摩崖石刻”,再经过“一线天”便可抵达“牛背石”,这里是栈道的起点。
“牛背石”是处看上去很险的景观,脊背光滑陡峭,神奇的是爬下石头的路不是梯子或台阶,而是凿出的脚印,真是让人啧啧称奇。爬过“牛背石”之后可以沿着梯子爬到一个石台上,此石台称为“得禄台”,形似一具棺材,升官发财嘛。
离开“牛背石”,雾气渐浓,近处山峰若隐若现,恍若仙境。三清山号称奇峰48处,造型石89处,造型石景丰富奇绝。沿着曲折绵长的栈道行进,不时有奇峰怪石映入眼帘。
及至金沙索道处,此处有一名峰“东方女神”。这位美丽的女神似乎不愿让世人目睹她的盛世容颜,时不时的用雾纱遮掩她的面庞,但又翘首顾盼,似乎在找寻着她的如意郎君。
离开金沙索道行走不远处便会看到一巨型石柱拔地而起,犹如一柱擎天,这便是三清山的著名景点“巨蟒出山”。远观“巨蟒”,在雾气里似乎时刻准备发起进攻,让人望而生畏。从地质学来说,这属于岩石裂隙崩坏后经历风化作用而形成的花岗岩地貌。而具有如此体量的“巨蟒”形态的花岗岩体甚是罕见,可谓三清山的“镇山之宝”。
三清山的动植物种类很丰富,在休息区我们就见到了松鼠。这些小家伙行动敏捷,尤其喜欢在垃圾箱翻食游客丢弃的食物。它们抢到食物后就迫不及待的啃起来,啃了几口便警惕的观察四周,然后呲溜跑了,甚是淘气,让人忍俊不禁。
过了“巨蟒出山”后还有一处颇有意思的景观叫“狐狸啃鸡”,可惜此时山上雾气越来越浓,能见度已不及20米,基本上已看不见景观了。过了“禹皇顶”折向西北就到阳光海岸景观,这是一条长度3.6公里的栈道,走完这条栈道就到了三清宫景区。
三清山的各类植物非常多,经常可见挂着铭牌的珍稀植物,不得不让人慨叹这古人修行真会选地方,挑的地方尽是这般人迹罕至的清修之地,远离俗世的干扰,这让我不禁想起一本《寻找现代隐士》的书,书中所描写的终南山一带的隐士颇有古人遗风。
既是无景可看,不由得加快了行进的步伐。一路上狂风四起,吹得人站立不稳,雨雾已经分不大清,天地已然浑然一体。等我们赶到三清宫景区的时候已经是人困马乏,我们找了处吸烟亭将所带的自热米饭和自热火锅风卷残云之后,便踏上西海岸景区的返程之路。
走了差不多有一阵子,太阳从云层中透了出来,显得非常的魔幻。
当看到玻璃栈道的时候,不禁一阵兴奋,结果由于山上有雨,栈道给封闭了,真是郁闷。玻璃栈道不长,大约百米左右。玻璃栈道的尽头是个开阔的观景台,此时太阳从云缝中透出了万丈光芒,云雾蒸腾,远处的山峰在云雾的掩映下仿佛蓬莱仙境。正当我们欢呼雀跃之际,太阳又躲到了云雾深处,一切又回到了最初。
西海岸栈道结束的地方就是下山的道路了,随着海拔的降低,雨雾消失,我们仿佛从仙境重新堕入了尘世,如梦如幻。待到坐上了下山的索道,温暖的阳光又把我们带回了人间。
年前的三清山之旅到此告一段路,我们赶往衢州稍事休整,随后我便赶回无锡准备迎接鼠年的到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