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但在我国最早的史典
《尚书》中却没有伏羲的记载,伏羲只是我国神话中的一位开创世界的巨人,但在《尚书·尧典》中,却有当时人类认识一年二十四季节的具体记载,而这一认识的获得,则是建立在首先认识昼夜三阴三阳变化规律,由此对比观察洞察一年中寒暑变化,由此获取的认识,但三阴三阳的昼夜变化规律,也也就是伏羲八卦的规律,因此可以证实,伏羲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并且是早于夏朝的自然学家。
文王,就是灭商立周的周文王,原为商纣时的西伯侯,所以又叫西伯,据《史记·自序》载:“西伯,囚羐里,演周易”西伯在被纣王囚禁于羐里时,专心推演过伏羲六十四卦,《周易》的经文就是西伯在这时候作出的。而传说中,又有文王对比伏羲八卦,并参考洛书,创制后天八卦的说法,通过文王八卦与洛书图构的认真对比,发现二者的顺序的确相同,证实了这一说法的正确。那么,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究竟有什么不同的内涵?从这种不同的内涵中,是否可以找出二者的根本不同。
如果以由南至北为顺序,来对比观察伏羲八卦与文王八卦,在伏羲八卦中,乾与坤,是南与北相对的;兑与艮,是东南与西南相对的;离与坎,是西与东相对的;震与巽,是东北与西北相对的,且乾与坤、兑与艮、离与坎、震与巽的阴阳爻之和,都等于三阴三阳。在整个伏羲八卦中,阴阳爻构的卦,代表宇宙事物;东南西北的方位,代表宇宙空间;由南至北的顺序,也就是由早上——中午——黄昏——子夜——天明的时间顺序,代表宇宙时间,八卦整体为圜的结构彰显事物与时间空间合一为圜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动态平衡,证实伏羲八卦就是华夏祖先对宇宙大自然事物世界运动变化体用的终极认知。依据伏羲八卦来对比文王八卦,可以看出:南与北是离与坎的相对,东南与西南是巽与乾的相对,西与东是震与巽的相对,西北与东北是艮与坤的相对,已经打乱了伏羲八卦原来的排列位置与方向,同时,相对卦的阴阳爻数之和,也不都是三阴三阳的了,坤与艮的阴阳爻之和就是五阴一阳的,巽与乾的阴阳爻之和就是五阳一阴的,由此可见,伏羲八卦原有的三阴三阴整体平衡,在文王八卦中已经形成了阴多阳少与阳多阴少不相对应的紊乱。这样就可以得出伏羲八卦是正常的阴阳八卦,而文王八卦则是反常的阴阳八卦。
文王演创的后天八卦,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呢?从西伯被纣王投入监狱,身处生命危机的事情中,可以推测到西伯研究伏羲八卦的真实意图,在于他要运用自然规律来寻求解决人的生命安危,解决人生中祸与福、吉与凶、好与坏、美与丑等等变通。依据自然规律来通达人的生命规律,原因就在于宇宙大自然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通变化着的,必然也就包括了人的生命以及人所生存和创造的人类社会在内。西伯在研究伏羲六十四卦中发现,虽然六十四卦所显示的变化都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由正与反的对立变通所决定。纣王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天道人道,西伯想要通过武力来纠正纣王的天地之道反常,但他当时面对的现实是,纣王的军事力量远比西伯候的军事实力要弱得多,在强弱的对比下,西伯是不可能采取以正制反的对立变通办法,只能采取反因反用的顺从方法,表面上对纣王一次次的表示屈服与顺从,致使纣王由对西伯产生怀疑而改变为误会,从而释放了西伯,达到了西伯由危转安的对立变通目地。
文王将自然规律引导到人的生命规律与人类所生存的社会规律中,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广大发扬的大好事,但在周文王掌权后,文王八卦的真实内涵却被丢失了,个中的原由是由于文王怕被自己所认识的真知,会被臣子乃至百姓所掌握,用来推翻周朝的长治,所以他就打着“天机不可泄漏”的神秘幌子来迷惑人们。但是为《周易》作传的圣人,传说是孔子,他是真实知道文王八卦的,所以他在《周易·系辞》中说:“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但他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处境与朝廷相比,如果要说出真话,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他只能对文王八卦作出闪烁其辞的明褒暗贬的阐述,比如说“帝出乎震”,在正常情况下,帝王安稳的统治天下,只有在统治地位不牢固的时候才会发生动摇,乃至产生新的帝王。又如“阴阳相薄也”正常的阴阳是相反相动、相反相通、相反相成的,只有当阴与阳相互处于太过或不够的情况下,阴阳才会相薄。
从对比伏羲八卦与文王八卦中,彰显的阴阳平均动态平衡正常与阴阳二者太过与不及的动态失衡反常,凸显了人的生命与生存的社会环境中根本的正反变通,居正的便是吉利的、幸福的、美好的命运;处反的便会是灾害的,痛苦的、丑恶的坏命。把握了人命运的根本正反变通,也就把握了人幸与不幸的根本命运,如果懂得了它,不幸的命运就可以变成幸福的好命。如果不懂得它,原本幸福的命运也就可能由正致反的变为不幸的命。总之,人生正当的追求一定要不放松、不气馁,否则就会导致不及的反,但追求不能无限制的为所欲为,否则亦会造成太过的反,太过于不及的人生追求都会导致不幸的命运,努力追求但适可而止,命运一定是好的。国家按照这一真理去做,就会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资料来源为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但没有图像。《易传》记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近代考证认为所谓太极即宇宙,两仪指天地,四象就是四季天象;如长日照的夏季称太阳,短日照的冬季称太阴,春是少阳,秋是少阴,而八卦再分三爻,自然是指廿四节气。表面上“太极八卦图”明显是指地球自转一周年而复始。
及至宋朝,有学者认为四象演八卦(方位),八八生成六十四卦,此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亦有学者认为八卦应该出自周文王的乾坤学说,他认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万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余六卦皆为其子女: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普通话读音:gèn;国语注音:ㄍㄣˋ;粤音:gan3,同“亘”)为少男;巽(普通话读音:xùn;国语注音:ㄒㄩㄣˋ;粤音:seon3,同“逊”)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是为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真理:“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