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元羧酸对硅酸盐单矿物的溶解作用
低分子量有机酸易溶于水,在水中可电离为羧酸阴离子。
实验是在高压聚乙烯塑料瓶中进行的。实验样品选用纯净石英和正长石颗粒,分别加入0.1mol/L草酸和0.1mol/L草酸钠溶液,模拟酸性和中性条件,在恒温水浴锅内,于80℃(±1℃)加热240小时。
实验结束后,取出固体颗粒。固体颗粒溶蚀前后称重,计算溶蚀量。溶蚀后颗粒作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并与未溶蚀颗粒对照。溶液用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硅、铝及主要阳离子含量(表9-1)。
表9-1 二元羧酸对单矿物溶解作用实验结果
注:元素分析由武汉工业大学测试中心完成。
实验表明,石英和正长石在纯水中是稳定的,较难发生溶蚀。但在草酸及其中性钠盐中,都能发生不同程度溶解。其中,2号石英样品在中性草酸钠溶液中比1号石英样品在酸性条件下的溶解度大,溶液中SiO2浓度从纯水→草酸溶液→中性钠盐溶液增高。
在酸性条件下,3号正长石发生了更为强烈的溶蚀,在长石向高岭石转化过程中,释放出游离硅酸,可以与羧酸阴离子形成水溶性配位化合物,又促进了长石的溶解。
轮南地区三叠系暗黑色泥岩热成熟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有机酸。长石类矿物受到了来自暗黑色泥岩有机酸的更为强烈的溶蚀。
矿物表面发生的溶解除产生次生孔隙、增大总孔隙度外,对孔隙喉道的影响尤为重要。溶蚀作用可能使通道孔径加大,但是由于粘土的生成也可能阻塞通道。
二、有机酸对多矿物体系的溶解作用
用不同有机酸,包括氨基酸,对不同矿物组合进行了溶解实验,结果如下。
选用的氨基酸为常见D,L-α-丙氨酸。矿物组合比例为:石英:微斜长石:方解石=7∶2∶1(质量比),这一比例与塔里木盆地储层砂岩的矿物组成相接近。各种酸浓度均为0.05mol/L,用NaOH调节pH值至7。实验分为70℃和120℃两组,加热时间为240h,溶解后水溶液常量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见表9-2。
表9-2 有机酸对多矿物溶解作用实验结果
①矿物:C—方解石;F—长石;Q—石英(下同)。②元素分析由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实验室完成(下同)。
有机酸对混合矿物的溶解结果可以说明以下几点。
(1)实验过程中所有样品矿物颗粒都发生了不同程度溶解,表现为颗粒失重,溶液中SiO2和金属离子含量增加。
(2)比较方解石、长石与石英的失重量以及元素分析数据,可知多元组合矿物在有机酸作用下,最先发生溶解的是方解石,其次是硅酸盐矿物。
(3)假定以溶液中SiO2含量代表硅酸盐类的溶解程度,以Ca2+含量代表方解石的溶解程度,则在不同的温度下两类不同矿物的溶解度变化不同。硅酸盐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碳酸盐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略下降。
(4)不同有机酸对两类矿物溶解程度也有所差异。对石英和长石的溶解速度序列为:氨基酸>柠檬酸>草酸>乙酸>苯酚。对方解石,不同有机酸的溶解速率序列为:柠檬酸>氨基酸>苯酚>乙酸>草酸。这一序列与硅酸盐的溶解序列有所不同,原因是草酸不能与钙形成配位化合物,而是形成难溶的沉淀物,阻碍了方解石的继续溶解。不仅如此,来自长石溶解的Ca2+还可能沉淀在方解石颗粒表面,结果导致了实验中2号样品方解石颗粒相对质量的增加(表9-2)。
三、矿化度和CO2分压对矿物溶解的影响
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模拟不同矿化度,对石英和正长石进行了溶解实验,进行了不同CO2分压下不同有机酸对矿物的溶解实验。
实验一 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模拟不同矿化度卤水与石英和正长石的作用,温度为120℃,时间240h。实验后,对溶液中SiO2等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列于表9-3中。
表中,对于石英样品,溶液中SiO2质量浓度随NaCl质量浓度上升而降低。加入了0.05mol/L乙酸,通常被认为能与SiO2形成配位化合物而促进矿物溶解,但由于NaCl的存在,NaCl-乙酸溶液中SiO2的质量浓度甚至低于纯水中的质量浓度。
长石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与石英不同。大体上,各元素含量(除Fe外)还是随NaCl的增加而下降,说明长石在溶解过程中,高质量浓度NaCl阻碍长石中金属离子向水中迁移是主要控制因素。在高质量浓度NaCl溶液中,Al3+受到Si—O—Al四面体晶格约束,因此Al3+质量浓度随NaCl质量浓度增加逐渐下降(表9-3)。
总而言之,如果不考虑有机质影响,由实验可知,高矿化度的卤水对硅酸盐矿物的溶解是不利的。
实验二 在1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分别加入不同有机酸和矿物颗粒,并在两个塑料瓶中加入水和矿物颗粒作对照。实验结果见表9-4。
表9-3 模拟卤水NaCl浓度对矿物溶解影响
表9-4 CO2分压下矿物溶解实验
由实验可知,在低的CO2分压下(实验中瓶口与大气相通),方解石强烈溶解,使溶液中Ca2+浓度明显上升(33号样品,由于草酸钙难溶沉淀的生成,阻碍了方解石的进一步溶解,Ca2+降低),实验结束后,方解石颗粒几乎溶蚀殆尽。表中,SiO2以及Al3+等金属离子浓度有所增加,表明低的CO2分压也使硅酸盐出现部分溶蚀。这个现象与Surdam等(1984)总结的分解反应途径是一致的。在低的CO2分压下,碳酸盐岩发生溶解。当羧酸浓度大于碳酸根浓度时,无残留碳酸盐矿物,铝硅酸盐矿物出现溶蚀结构。
四、关于稠油砂岩松散化的模拟实验
根据塔里木盆地两种稠油储层的地质产状和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我们设计并进行了两种模拟实验,以探讨在风化油藏条件下发生的两类原油生物降解作用及其对储层次生孔隙形成过程的影响。
(一)原油生物降解作用与砂岩溶蚀孔隙的形成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油样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LN203井三叠系第Ⅰ油组(4746~4760m)褐色中质原油。
砂岩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LN2井三叠系灰色粉细砂岩。
合成水样 在1000mL蒸馏水中,加入NaNO31.0g,KH2PO40.4g,NA2SO40.2g。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调节水样pH值至8.0左右。
含菌水样 取塔里木油污土壤(人工制备)5.0g,用100mL合成水样搅拌破碎混匀,静止沉淀。取出上清液经合成水样稀释10倍后作为含菌水样。用细菌测试瓶法测得该样中腐生菌数为106个/L。
2)实验方法
在250mL塑料瓶中加入油样12.0g,合成水样145mL,含菌水样5mL,砂岩样品1块(悬吊置于油水交界处),塞上棉塞,在HYA-Ⅱ型恒温摇床中进行恒温(30℃)充氧(转速为160r/min)培养,使原油发生生物降解。经14天培养后进行下列分析:①微生物作用前后油样的族组成分析及饱和烃气相色谱(GC)分析;②微生物作用后水样的pH值及铝、硅浓度测定;③微生物作用前后砂岩样品的扫描电镜(SEM)观察。
2.实验结果与讨论
(1)试验前后原油的族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饱和烃含量明显降低,沥青质和非烃含量增加,芳烃含量相对增加。这与自然界原油遭受生物降解作用所发生的族组分变化相一致。微生物作用后,异构烷烃显著降低,正构烷烃大大增加,Pr/nC18则由0.55增加到1.68,增值达二倍多。由此可见,易遭受生物降解的正烷烃含量明显降低,而抗生物降解的异构烷烃和环烷烃含量则相对增加。
(2)原油的生物降解作用引起水溶液pH值明显下降,这是原油生物降解过程中产生有机酸等酸性物质所致。原油生物降解过程就是原油烃类的生物氧化过程。在充氧条件下微生物能彻底氧化原油烃类,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原油降解后,砂岩溶蚀孔隙发育成浑圆状,这与原样(经合成水样浸泡14天)形成明显差别;通过原油生物降解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对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导致孔隙加大和遭清洗现象;此外,长石颗粒也有较轻微溶蚀现象,这与水溶液中铝、硅浓度增加相对应。
3.结论
在风化油藏环境中,靠近风化壳上部或断裂带,原油喜氧降解的作用最为强烈,持续的地质时间长,水动力条件较好,微生物代谢成因的有机酸充分溶解砂岩胶结物的矿物颗粒,进入水溶液的Ca、Mg、Al等金属离子和SiO2不断地被新注入的淡水稀释并向低能位运移。碳酸盐胶结物的大部分或全部溶解,最终导致储层砂岩的松散化。因此,稠油砂岩松散化是风化油藏中与微生物活动紧密相关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与重晶石溶蚀孔隙的形成
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肖尔布拉克下寒武统底部含磷岩系中存在含沥青(重油)的重晶石结核层,结核为椭球形,直径70~250mm不等,多为中心放射状集合体,沥青充填于解理、微裂隙和溶蚀孔隙中。针对溶蚀孔隙与高硫沥青、元素硫和黄铁矿之间有无成因关系的问题,设计了硫酸盐还原菌对重晶石的生物还原作用的模拟实验。
1.实验方法
1)实验材料
原油取自塔里木盆地LN2井中的TⅠ层(4740~4759m);重晶石切片用上述含沥青重晶石制得,置于油水界面处;实验所用水样在室内制备;硫酸盐还原菌(SRB)菌种从江汉油田回注水中分离得到。
2)实验步骤
实验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除水样中不含SRB以外,其余与实验组相同。整个实验在封闭的广口试剂瓶中进行,试剂瓶置于恒温生化培养箱中。
2.实验结果及讨论
SRB在模拟油藏条件下与重晶石作用45天后,分别测定了作用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水样中Ba2+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9-5。
表9-5 Ba2+测定结果
注:由湖北省地质实验所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经硫酸盐还原菌(SRB)作用45天以后,含有重晶石光片的油水溶液中Ba2+浓度比对照组高5倍,说明在厌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能利用水中的 离子,从而加速重晶石BaSO4在水中的溶解,最终导致重晶石溶蚀而产生次生孔隙。这与岩矿观察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相一致。
姓名:谢露华性别:男
职务:
职称:高级工程师
学历:博士研究生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lhxie@gig.ac.cn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科华街511号
简历:
谢露华,硕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博连读,获得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负责连续流气体同位素质谱实验室。2014年3-9月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做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2项,主持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及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项目等4项。已发表33篇SCI论文和7篇中文核心论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3篇及中文核心论文3篇。
社会任职:
研究方向:
1)稳定同位素新技术和新方法研发;2)利用氢氧氮硫稳定同位素(包括三氧同位素)研究流域硫酸盐、硝酸盐及华南水(汽)循环;3)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等研究我国干旱区全新世古气候
获奖及荣誉:
代表论著:
Xie LH*, Spiro B, Wei GJ, 2016. Purification of BaSO4 precipitate contamin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for oxygen isotope measurements (δ18O and Δ17O). 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 30, 1727-1733.
Xie LH, Wei GJ*, Deng WF, Zhao XL, 2011. Daily δ18O and δD of precipitations from 2007 to 2009 in Guangzhou,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hanges of moisture sources. Journal of Hydrology 400(3-4), 477-489.
Dai SH, Xie LH*, Peng L, Yang H, Xu HL*, Shen Q, Bi XH, Zhang Y, Sun AJ, 2017. Determination of nitrogen and oxygen istopes in nitrates: a mini review. Analytical Letter, 50(13), doi.org/10.1080/**.2016.**.
谢露华*, 戴守辉, 曾方明, 刘志锋, 韦刚健, 2017. 黄土氮同位素前处理对比及我国半干旱地区氮同位素-MAP新指标建立. 地球科学进展, 32(S): 237-239.
谢露华*, 韦刚健, 邓文峰, 2009. 气体平衡法测定水的δD、δ18O 及其在冬季北海近岸水体示踪中的应用. 热带海洋学报 28(2), 42-47.
谢露华*, 韦刚健, 2008. 南海北部滨珊瑚微结构的SEM分析及其对气候记录重建的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8(3), 1-8.
Rao Zhiguo*, Huang Chao, Xie Luhua, Shi, Fuxi, Zhao Yan, Cao Jiantao, Gou Xiaohua, Chen Jianhui, Chen Fahu, 2019. Long-term summer warming trend during the Holocene in central Asia indicated by alpine peat α-cellulose δ13C record.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3: 56-67.
Ye F, Jia GD*, Xie LH, Wei GJ, Xu, J, 2016. Isotope constraints on seasonal dynamics of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N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121, doi:10.1002/2016JC012066.
Xiao HW, Xie LH, Long AM, Ye F, Pan YP, Li DN, Long ZH, Chen L, Xiao HY*, Liu CQ, 2015. Use o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nitrate in TSP to identify sources and chemistry in South China Se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09, 70-78.
Jia GD*, Bai Y, Yang XQ, Xie LH, Wei GJ, Ouyang TP, Chen GQ, Liu ZH, Peng PA, 2015. Biogeochemical evidence of Holocene East Asian summer and winter monsoon variability from a tropical maar lake in southern China.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11: 51-61.
Wei GJ*, Ma JL, Liu Y, Xie LH, Lu WJ, Deng WF, Ren ZY, Zeng T, Yang YH, 2013.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Radiogenic and Stable Strontium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Xijiang River Water: Implications for Chemical Weathering. Chemical Geology, 343: 67-75.
Wei GJ*, McCulloch MT, Mortimer G, Deng WF, Xie LH, 2009. Evidence for ocean acidification in the Great Barrier Reef of Australia.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3, 2332-2346.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硫酸根三氧同位素激光氟化-质谱仪在线测试技术及应用于珠江河水硫酸根示踪研究(**),2017/01-2020/12,负责人
2.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流溪河上游至珠江广州段河水硫酸盐和硝酸盐源汇的多种同位素示踪(4),2018/04-2020/03,负责人
3.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仪器设备功能开发项目:在线测试硝酸根三氧同位素的高温裂解装置研发(GIG-GNKF-201604),2016/9-2018/8,负责人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云南晋宁澄江动物群氧化还原环境的氮钼同位素及敏感元素研究(**),2018/01-2021/12,骨干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滨珊瑚年分辨率地球化学指标的古气候意义评估(**),2013/01-2015/12,已结题,负责人
6.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项目:化学还原法测定不同形态氮的氮同位素,2012/01-2013/12,已结题,负责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